三道嶺-cover

「三道嶺」追逐消失中的蒸汽時代 — 中國最後蒸汽火車

  • 於 28-3-2024 更新

  • 三道嶺 — 中國最後蒸汽火車

    新疆三道嶺過去是絲綢之路所經之鎮,今天沒有駱駝商旅,取而代之成為國家西北重點煤礦。煤礦自清初開採至今,已有幾百年歷史。新中國成立後,煤礦引進企業式管理和先進機械,改造成現代化的煤礦。

    當時其中一個現代化機械,就是蒸汽火車,以強大的牽引力運輸煤礦,提高生產力,令三道嶺亦逐漸發展成西北重要「煤城」。

    不計翻新復修後給遊客坐的「旅遊路線」、「動態保存」或「暑期蒸汽火車體驗日」,新疆三道嶺蒸汽火車是全國最後商業應用的蒸汽火車。

    建設型

    解放型蒸汽火車頭中最具代表性的莫過於「毛澤東號」。
    解放型蒸汽火車頭中最具代表性的莫過於「毛澤東號」。(中國鐵路博物館)

    蒸汽火車最早於一八六五年在我國出現,當時英國商人在北京鋪設了一條五百米的小鐵路,運行一台小型蒸汽火車頭,拖住幾卡車廂,據當時記錄,這台火車純粹為吸引人們眼球,並沒有實際交通用途。

    從「北京小火車」至新中國成立,中國大地上全跑着外國進口的蒸汽火車,據文獻記錄,當時差不多有接近二百種型號,後來因應交通和戰略需要,新中國把報廢了的火車頭「 百鳥歸巢」,同時改造和仿製滿州國遺留最多的日本 JF6 型,成為後來的解放型火車頭。

    解放型於一九六零年停產,一直擔當我國鐵路運輸主力。全盛時期的三道嶺礦場有二十幾台解放型,解放型停產後,改用以解放型為基礎發展出來的建設型,由於牽引力大、速度快,六十年代後廣泛應用於貨運和礦場上。

    除此之外,早期也有兩台蘇製友好型(後來切合當時世界局勢,改名反帝型)、五台德製(型號不詳)和五十幾台上游型,加起超過一百台,但全數退役和拆解。

    建設型編號 JS8314 是三度嶺僅餘營運的三台火車頭之一。煙囪上的大紅星是它的獨有標記,其餘兩台沒有大紅星。
    建設型編號 JS8314 是三度嶺僅餘營運的三台火車頭之一。煙囪上的大紅星是它的獨有標記,其餘兩台沒有大紅星。

    三道嶺的建設 B 型

    幾十米外已經感受到鍋爐的熱氣騰騰、水蒸汽在錯綜複雜的管道裏亂鼠,從排氣閥突如其來噴出……我主觀地忽略遠處的東風柴電機車,告訴自己已經回到既陌生又親切的蒸汽年代 — 我出世時,九廣鐵路已經是柴油火車年代,我從來沒有在香港見過蒸汽火車;九十年代初我在內地旅行,在長沙火車站第一次親眼看到蒸汽火車。

    當時火車頭拉着貨卡經過長沙站,只能遠觀,未能近看,後來在各國鐵路博物館看過不能盡錄的蒸汽火車,但三道嶺的火車是完全不同層次 — 爬上駕駛室,扶手、窗框、座位、手柄等等觸摸到之處,不單有熱力和震動,還有時間積聚下來的煤和機油;裏外銹跡斑斑、左修右補,並沒有替外殼和輪組髹油亮黑和大紅……這一切,告訴大家不是「動態保存」或「旅遊路線」,而是在礦場裏營營役役服役了將近半世紀的真正蒸汽火車頭。

    JS8077— 稍後我將乘上它,體驗礦場調車作業。
    JS8077— 稍後我將乘上它,體驗礦場調車作業。
    JS8089 — 假如你分不清三台火車頭,不妨留意「大紅星」、頭燈下的編號牌(有/冇)。
    JS8089 — 假如你分不清三台火車頭,不妨留意「大紅星」、頭燈下的編號牌(有/冇)。
    建設 8314 在平交道上與貨車相撞。(網上圖片)
    JS8314 在平交道上與貨車相撞。(網上圖片)

    消失的氣笛和煤煙

    全盛時期三道嶺有超過一百台蒸汽火車,三十至四十台火車頭同時在礦場裏工作。這趟火車之旅本來於二零一九年四月出發,當時三道嶺還有十六台蒸汽火車頭服役,豈料封關三年,通關後只剩三台。據礦務公司安排,這三台火車頭將於夏天後退役,駕駛火車的師傅補充,有可能延至十月,但怎樣續命,蒸汽火車始終敵不過零件老化,效能不及現代化載具,被取代是必然的事(不是電力火車,下面有介紹)。

    我在影片(15:47)提及三道嶺鎮外一個平交道的設計問題,預料發生意外是早晚的事,結果,僅餘的三台蒸汽火車其中一台不久前在平交道上被貨車撞毀,間接加速被淘汰的命運。

    二零二四年一月,氣笛和煤煙從大漠上消失,三道嶺蒸汽火車全數退役。


    《三道嶺礦軌及相關設施圖》
    《三道嶺礦軌及相關設施圖》(按圖可放大)

    三道嶺火車和電影

    衛星照片展示三道嶺的輪廓:露天煤礦三道嶺鎮環繞礦區的路軌。礦區主幹線上有五個大站:東剝離站西剝離站南站北站坑口站,當中南站連接到全國鐵路網。

    近十年全國煤礦產能過剩,三道嶺亦縮減了產量(我朋友在湖南的煤礦也從十六口礦井減至四口),此外,現代化機械取代人力、年青人外遷等等因素,三道嶺人口大幅減少,形成幾處空置的生活區 — 幾年前兩齣電影在三道嶺取景,加上「蒸汽火車將停駛」傳播中外,三道嶺迎來鐵路迷和影迷,一時間變得熱鬧。

    我們從中央的三道嶺鎮,順時針方向,一遊三道嶺煤礦風光和電影場景,追趕蒸汽時代和銀幕浪漫。

    三道嶺鎮

    三道嶺鎮只有幾條街,周邊是礦工生活區,全盛時期有五萬人居住,其中萬多人是礦場職工。以前三道嶺還有南泉站和北泉站,往來礦場和三道嶺鎮。雖然三道嶺的礦軌接上全國鐵路網,但人與煤不同,沒有客運,居民要坐公車到鎮外。今天,人口只剩大約萬多人,鎮外圍有很多空置建築,居民集中在中央幾條大街,有相對新式的幾層高住宅和商場。鎮上公車已停運,幾乎人人一台電動摩托;客運站亦已執笠,要「出城」到哈密的話(最近三道嶺的地級市,距離約八十公里),大家都自駕 / 打車 / 拼車。

    接待我們是蒸汽火車頭的老司機聶師傅,他祖家在吉林,父母一代老遠跑來三道嶺謀生。他在鎮上讀書,畢業後自然地到礦區工作,轉眼大半世紀,所以對三道嶺大小事都瞭如指掌。幾年前蒸汽火車陸續退役,他轉行揸的士。憑着和礦場人員及其他蒸汽火車司機的良好網絡,通曉火車的發車時間和路線 — 當火車頭整備時(點火、等水滾),司機打電話通知他開車時間,他就接我們去追火車


    《三道嶺礦場車站圖》
    《三道嶺礦場車站圖》(按圖可放大)

    東剝離站

    東剝離站是有多條副線的調車場,中間是橫跨路軌的瞭望台 — 聶師傅說,他年青時有份起這座瞭望台。接着,聶師傅解釋,「剝離」是把煤和泥石分開的工序。他笑說,曾聽到有人把「剝離」誤會為「玻璃」。

    副線上疊起一堆堆路軌,都是從礦區運過來存放,似乎逃不過變賣的命運。


    南站

    南站最接近三道嶺鎮,不足十分鐘車程。蒸汽火車頭在南站加煤水,旁邊停泊幾列等待調動的車組,黑漆漆,長長有五十幾卡。一台東風 8 型柴電火車頭停在水鶴附近,礦卡調動逐漸由柴電火車頭取代蒸汽火車頭。

    「火車墳場」

    「火車墳場」指南站外的十幾條副線,停泊了很多退役的礦卡和工程車,琳琅滿目,甚至有曾服務於南滿鐵路的貨卡,「火車墳場」成為它們最後的歸宿。

    「火車墳場」 旁邊是閒人勿進的室內車庫。


    室內車庫

    室內車庫停泊了四台建設 B 型,是幾個月前退下來。參觀當日,見工程人員把火車頭從車庫駛出外頭,讓鍋爐運行一會,又駛返車庫內,似乎是讓火車頭「拉拉筋」;有傳它們會成為其餘三台火車的「零件車」,讓蒸汽年代延續多一陣子,抑或當廢鐵賣掉?也許幾個月後自有分曉。


    西剝離站

    西剝離站位於已停採的礦區,以前火車頭收工時部分停泊在此站,今天副線路軌蓋上泥土,讓運礦車行駛。

    西剝離站站房變了礦工宿舍,旁邊蓋了幾幢臨時建築,是工程和測量員的辦公室。礦工不是大部分人印象的衣衫襤褸、滿臉煤炭,倒是一般藍領工人模樣;工程和測量的穿白裇衫、深色西褲、揸房車出入,這光景,反映煤礦早已現代化了。

    電鏟

    西剝離站幾百米外有十幾台挖礦機,正式名稱「電鏟」,礦工們叫它「電鎬」,是煤礦現代化的先例。

    電鏟上的底盤是巨形電池和三相充電頭,原來它是純電動推動,而且是一九九七年中古產品了!近十幾年電動車在內地普及,原來早在二十幾年前,巨型電動載具已應用於礦場裏。

    這批電鏟已經退役,打算用作廢鐵出售。電鏟的裏外探索,看看下面影片:


    坑口站和充電樁

    坑口指「礦坑的出入口」。坑口站已廢棄,車站改建成運礦車的充電站 — 不單挖礦機,運礦車亦電動化了。運礦車雖然載運量不及火車,但數量多又靈活,螞蟻搬家地把礦物運走。在「採煤不燒煤」的年代,自然地取代蒸汽火車的崗位。


    北站

    北站旁邊是地底礦場,礦坑和選礦廠都被巨大天頂覆蓋,蒸汽火車的任務是把地底開採出來的煤送到南站,因此,最常見是火車頭拖住空空的煤卡來到北站,然後把滿滿的煤送到南站,繼而運到全國。


    露天車庫

    官方美名「露天煤礦倉庫」,其實是劏車場。除了建設型,也找到上游型。上游型在內地非常普及,是大部分鐵路博物館常見的「例牌展品」,連三道嶺賓館外也有一台翻新得完好的上游型。此外,踩單車路線連江口鎮也有一間以一台上游型作做生招牌的鐵路主題驛站。


    追逐蒸汽年代

    夏天關係,看不到火車頭噴出濃濃白煙,天山也沒積雪;大漠炎熱,幾天下來的天氣報告都是地面溫度介乎七十至九十度,氣溫四十幾度,幸而相對濕度只有百分之十幾,汗液迅間揮發,感受還算可以。

    我坐上 JS8077,這趟列車的任務是把十幾卡煤車拉到北站。這個作業需時個多小時,發車前先替煤水車加水和煤、向車輪及連杆添油,及檢查每節車卡的連結器。

    爬上駕駛室,外面大漠的溫度在鍋爐前變得微不足道;熊熊烈火把水燒成蒸汽,推動巨大活塞,轉動大紅輪……儘管夏天看不到蒸汽,晚上卻看到火星從煙囪噴出,隨風散落大漠。


    煤礦現代化

    三道嶺從揼石仔至現代化,經歷了超過一百年的變化。

    三道嶺古稱「他石克」,於清代乾隆二十六年(一七六一年)開採煤,最初由官府開採,後來清地方政府遷往烏魯木齊,煤礦改為民營開採。光緒二十一年(一八九五年),哈密九世回王沙木回索特接管了煤礦,直至民國二十三年(一九三四年),三道嶺煤礦歸國民政府經營,五年後煤礦改組成官商合營,成立新東煤礦股份有限公司,引入現代化機器,煤礦步入現代化。

    新中國成立後,三道嶺又迎來另一次重組,超過十幾間公司公私合營,組成新興煤礦股份公司。幾年後的一九五八年,哈密煤礦籌建處成立,大量技術工人從全國其他礦場調來,還招募一批參與邊疆建設的上山下鄉年青人。拜這批來自五湖四海的知青和技術人員,今天小鎮街頭巷尾飄逸不同省份的味道:四川的麻辣、山東的餃子、陝西的夾饃、南方風味串串燒,當然不少得新疆回民燒烤,還有四處可見的哈密瓜和提子。

    二零零七年,煤礦重組成潞安新疆煤化工(集團)有限公司,簡稱潞新,而「潞新」二字亦在三道嶺隨處可見。二零二零年,潞新與幾間公司重組成為晉能控股潞安新疆煤化工(集團)有限公司,是今天礦場的經營者。

    潞新第三小學

    隨礦場以機械取代人手及開採規模縮減,三道嶺人口減少。聶師傅帶我到潞新第三小學,儘管校舍尚算簇新,十幾年前已殺校了。這裏原本是他以前讀的哈密三道嶺第一中學(影片裏亦見第一中學附屬的幼稚園),當時是單層簡陋建築,後來改建成潞新第三小學,不過,第一、第二、第三小學合拼,最後停辦,之後曾作為礦工宿舍,後來連礦工都不足,校舍從此停用。看來縮班殺校不會只發生在香港呢。



    「無人區」

    幾年前電影《無人區》在三道嶺拍攝,令無人區成為影迷追逐的景點。

    「帝豪大酒店」(《無人區》劇照)。
    「帝豪大酒店」(《無人區》劇照)。

    三道嶺的無人區是以前居民和礦工居住的地方,主要有三處:老三道嶺南泉後窰

    老三道嶺

    老三道嶺位於今天三道嶺鎮東南面,南站和北站之間,四周荒涼,是三道嶺最早有人居住的地方,早在絲綢之路年代已經是頗具規模的小鎮。約半個世紀前,居民全部撤離,除了倒塌了的房屋和電線桿,地面沒有建築,一片寸草不生荒涼之地。

    甚麼原因導致居民要撤離呢?站在市鎮邊緣,看見市鎮位處起伏不斷的丘陵地貌上,原來百幾年來開採煤引致地陷,令原本平坦的市鎮東歪西倒,成為不宜居住的地方。

    南泉

    南泉是礦場的生活區,像湖南 712、粵北棉土窩曲仁等於五、六十年代開發的中大型礦場,當中一定有俱樂部露天電影院 — 縱使遠在新疆,看到這兩個「例牌建築」,湧起一份親切。

    南泉無人區還保留了一些《無人區》布景,例如壁畫、圖案,打卡位必定是「帝豪大酒店」。


    後窰

    西剝離站繼續往北走,走出煤礦大閘,穿過茫茫大漠,前面一片頹垣敗瓦,來到後窰

    後窰過去有兩個地下煤礦:哈密縣煤礦二礦。幾十年前部分礦工和家屬患上骨骼疾病,檢驗後發現地下水、泥土和礦物含氟量超高,不止挖礦,連居住都不適宜,於是兩個礦場關閉,居民亦遷往三道嶺了。

    後窰中央豎立一塊高高的三道嶺毛澤東畫像影壁,屬縣級文物,經過多年風沙不斷侵蝕,毛澤東畫像幾乎看不到,畫像被蓋上口號:正面是六十年代「工業學大慶」,背面是一九七五年提出的「論對資產階級的全面專政」。

    當地人不叫影壁,叫毛主席像塔。細心可發現,口號蓋在畫像之上。像塔建於六十年代,最初只有毛澤東畫像,口號都是後來加上去的。

    幾十年後的二零一八年,電影《詩人》在遺址取景,除了搭建布景,也修復另一座像塔。這像塔復原毛主席畫像和兩側的詩句,背面是一九六八年《毛主席最新指示》。

    這裏有第二間新華書店,是《詩人》的布景,那麼第三間在哪裏?不妨在下面影片裏找找。


    161 地質隊基地遺址

    161 地質隊在國內外享負盛名,曾參與新疆地質勘探,幫助開發很多煤礦。地質隊駐守在三道嶺東北面約八公里的柳樹泉,直至一九七九年遷走,現址變成「無人區」。

    遺址找不到任何與 161 相關的建築或設備,但最值得一看是像塔。這是三道嶺第三座像塔,細心觀察,前後兩面的畫像模糊不清,畫像上覆蓋以黑色書寫的六十年代口號;黑字之上是白色七十年代口號,那時候華國鋒已經成為中共主席。這座像塔,一個平面上,立體地呈現三個不同年代。

    161 基地遺址附近,還有小二道灘,是把天山溶化的水導流到這裏,不妨看看影片(稍後推出)。


    尾班車

    有些人聽到三道嶺的蒸汽火車將退役,會問:今天國內外仍有很多蒸汽火車,三道嶺的尾班車有甚麼價值?

    的確,粗略一算,波蘭、美國、日本、印度等國家,及我國四川、台灣、江西、遼寧等省份都有翻新蒸汽火車,亦有辦定期班次,因此,大家有生之年,蒸汽火車不會消失。可是,也許因此忽略了蒸汽火車原來的功能:它推動車輪,代替人或牲畜拉車輛,不但大幅增加運載力,也把人和貨以短時間送到更遠的地方,不單貿易,也令知識和文化高速傳遞,是人類文明進入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其中一個推手。當科技繼續革新,蒸汽火車的低效率令它逐漸被淘汰,一些有條件的地方能夠把它轉型成「遊客體驗」和「動態保存」,但箇中的歷史意義也許蕩然無存,或者只能透過書本或網上去了解,由此可見,匆匆在三道嶺追尾班車,追的不單是煤灰和機油,而是沉浸在火車頭運轉的巨大動力裏遊歷人類工業發展的故事,這點點滴滴,也許不會在「遊客體驗」裏找得到。



    這篇文章有1則留言

    新增留言

    留言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