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至粉嶺-cover

幾十年後大埔墟站至粉嶺站,仲有乜嘢搵得到?

  • 於 19-2-2024 更新
  • 九龍坑

    離開康樂園,前方軌道筆直,行到九龍坑,心想,直路盡頭,轉埋個彎就到粉嶺。這段路除了我們,還有黃牛和野狗在路軌上慢步,兩旁百畝菜田,農夫默默耕耘,新界鄉郊意味濃濃。

    寧靜被一聲巨響劃破 — 《和合石軍路遊 — 新界舊軍路的故事》介紹了築在和合石墳場至林村之間的英軍舊軍路,文中提及一宗火車意外,賣了關子,說在這集介紹。

    火車撞坦克

    一九五五年火車撞坦克。(大公報)
    一九五五年火車撞坦克。(大公報)

    一九五五年十一月十二日,九龍坑發生「火車撞坦克」意外。當日下午,英軍在九龍坑山演習完畢,軍車和坦克沿九龍坑軍路駛下,通過平交道駛往大埔公路。一輛坦克在火車軌上死火,被收制不及的北行火車撞上,導致火車出軌,釀成兩死意外。事後英兵在意外現場立碑悼念,不過,此碑不知不覺間消失於幾十年的鄉郊發展。

    翻看九廣鐵路內部調查報告,意外導致坦克內一名英兵及火車車長死亡,及四人重傷,包括兩名火車乘客、坦克駕駛員及炮手。車卡方面,三等車卡 308 要註銷、貨卡要大修,連同維修軌道,開支共約五十三萬元,當中英軍支付約二十四萬,其餘由政府承擔(點解要政府承擔?)。

    1954 年及 2018 年航空圖。
    意外後軍路改道。(九鐵內部文件)
    意外後軍路改道建議。(九鐵內部文件)

    後來,為防止同類意外,當局建議九龍坑軍路至平交道一段馬路改道,令車輛不能高速從軍路滑下至平交道,必須減速並轉九十度彎才能進入平交道。這改道,後來不了了之。

    印傭謀殺案

    半世紀後,幾乎同一位置發生另一宗涉及人命案件。

    十幾年前,一名外籍傭工被殺,現場就是「火車撞坦克」十幾米之外。今天,命案現場已無跡可尋,記得此事的村民寥寥可數。

    九龍坑舊路軌—九廣鐵路舊路軌的故事

    九龍坑路軌

    九龍坑還有舊路軌,記得睇埋《九廣鐵路舊路軌的故事》。


    鐵路橋

    早前深水埗儲水缸名震香江,之後凡是紅磚砌的拱橋,就被稱為「羅馬拱橋」。只要看看藝術史書,就能分辨羅馬拱橋和拱橋。

    九龍坑前後一帶有幾條「羅馬拱橋」,我當年在土墩上走,沒有留意「羅馬拱橋」是建於羅馬年代、柴油年代,抑或雙軌化年代?

    KCR 磚橋

    粉嶺站之外,離火車走線有一段距離的村莊裏,有一條用印上 KCR 標記的紅磚砌的「羅馬拱橋」。百多年前,小村建了磚廠,專門製磚供應興建九廣鐵路用,也許做多了,村民就用多餘的紅磚做條「羅馬拱橋」。


    和合石站

    走到這裏,粉嶺站在望。這裏有個波口,左轉入我從未坐火車去過的和合石站

    由於我住粉嶺,所以從未試過搭火車到和合石站,因為和合石站是我踩單車可達的距離,記憶上我每次到和合石站都是沒有班次的日子,這些故事和支線的遺蹟已記述在《四十年後和合石支線》。

    銘賢路的主線(橙色)及副線(紫色),深藍「倒 J」是水鶴。
    和合石站的水鶴,即今天銘賢路停車位(深藍「倒 J」)。
    和合石站與「花園仔」。(1963 年航空圖)
    和合石站與「花園仔」。(1963 年航空圖)

    花園仔及水缸

    有村民看過《四十年後和合石支線》後向我憶述,和合石站月台末端是小公園,當地人叫花園仔(我回答:「記得,而且種了很多靚花。」)。花園仔只有十幾米乘幾十米,不大。村民補充,花園仔裏有一個用水泥造的水池,約一米高,裏面養了孔雀魚。

    我不記得有這水池。若寫文章前知道,我會把它聯繫到水鶴!水鶴是給蒸汽火車頭加水的設施,也許水池原本不是養魚,而是儲水供應水鶴的水缸。六十年代初柴油全面代替蒸汽火車頭後,和合石站的水鶴一直保留,直至二十年後隨車站一拼拆卸。


    粉嶺車站

    走了一小時,終於到達粉嶺站!家就在車站約五分鐘步程。回家前帶大家遊覽粉嶺車站

    百多年前九廣鐵路通車,當時粉嶺是農田,人口不多,墟市更加未有(聯和墟於一九五一年成立),為甚麼九廣鐵路需要在粉嶺設站呢?

    粉嶺站是轉車站,乘客可轉乘沙頭角鐵路前往沙頭角然後進入華界。十九世紀末沙頭角是寶安一帶最繁盛的地方,反觀深圳是一片荒郊,甚麼都未有,農民和商人都會到沙頭角趁墟和貿易。沙頭角鐵路本來是如意算盤,可惜鐵路的規格低、車速慢、班次少,當沙頭角公路通車,沙頭角鐵路自然少人搭,執笠收場。

    100年後沙頭角支線,仲有遺蹟搵得到?

    沙頭角支線於 1911 至 1928 年間營運,接近一百年後,走線上仲有冇遺蹟?我走上當年鐵路走線,尋找鮮為人知的遺蹟和趣味軼事。

    一百年後沙頭角支線,仲有遺蹟搵得到?

    粉嶺站附近有幾個英軍軍營,軍人是車站的常客 — 粉嶺站有兩個獨有設施,其他火車站沒有,它間接反映粉嶺站的軍方色彩

    月台上的平交道

    粉嶺站月台平交道,上方是興建中的臨時天橋。興建臨時天橋是配合九鐵電氣化工程下,粉嶺站改建期間,取代平交道。(九廣鐵路照片,攝於 1982 年)
    粉嶺站月台平交道,上方是興建中的臨時天橋。臨時天橋是配合九鐵電氣化工程,粉嶺站改建期間取代平交道。(九廣鐵路照片,攝於 1982 年)

    第一個「獨有設施」是月台北面的平交道,它貫穿月台,沒有遷就月台而改變走線,可見它的霸氣和重要性。我小時候從家到粉嶺站,必須橫過這個平交道。每當火車埋站,平交道叮叮叮落閘,汽車一等就是五至十分鐘,比其他平交道耐得多。

    照片裏平交道右端通往沙頭角公路,左端通往百福村、田心村和 Volunteer Slope Camp。

    Volunteer Slope Camp 位於百福村,是「包圍」粉嶺和上水的眾多軍營之一。軍營在一九七六年移交警方作訓練基地,即是今天的警察機動部隊總部(PTU)。

    七、八十年代我幾乎每天都看見裝甲車車隊駛過平交道,當時村裏擁有汽車的村民不多,要建橫過月台和路軌的平交道,相信只有軍方才夠能耐。

    第二個「獨有設施」,稍後介紹,先一遊 Volunteer Slope Camp 位處的百福村。


    百福村

    對比大埔的大村落林村,七十年代林村人口約四千,百福村同樣擁有四千人口,其中有不少外國人,因為村裏除了軍營,還有幾幢英軍家屬及公務員宿舍,住了一批白人。

    從籠底找到幾張家人拍攝的照片,記錄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百福村風光。

    百福村於一九八二年開始清拆。由於我家接近火車站,所以是第一批清拆戶。收地後搬到附近,閒來踩單車四圍去,除了看着村子一天一天被清拆,也在村裏村外寫生,其中一張畫記錄了百福村的「西人區」,房屋高尚得多。(如果不是要介紹百福村,不會公開這些兒童畫,畫得不好多多包容。)

    難民營(一)

    六十年代初內地大饑荒,大批難民湧港。一九六二年,港英政府在百福村的 Volunteer Slope Camp 設難民營。難民被移送至幾百米外的粉嶺火車站,利用火車遣返內地。這幀新聞圖片拍攝於平交道與軍營之間的百福村路,即是上面寫生練習的位置。

    遣送難民改用火車(香港工商日報, 23-5-1962)
    遣送難民改用火車(香港工商日報, 23-5-1962)

    難民營(二)

    除此之外,粉嶺站附近在日本侵華期間亦有難民營。當時大批難民從華界來港避難,港英政府抽調約一百節貨卡用予安置難民。我翻查檔案,只有簡略文字記述,未有詳細記錄貨卡位置。後來,從本港某慈善團體的年報及某醫療機構的報告裏,記錄貨卡停泊在叉坑,即今天泰亨,是九龍坑的筆直火車走線。隊友 Tymon 提供一九三九年地圖(我們懷疑是日本間諜對本港軍事部署的調查),當中記錄了另一批貨卡停泊位置,即粉嶺站與上水站之間(雞嶺村),及和合石支線分岔位置。

    百福村路

    粉嶺站至 Volunteer Slope Camp 的馬路叫百福村路,當年百福村的英兵和政府宿舍清拆後,馬路擴闊,改名百和路,連接至上水和和合石,成為今天粉嶺其中一條重要幹道。

    當時,有人反對改名,主張繼續使用百福村路。後來,政府解話,表示「百福村路」這街名從來沒有刊憲,只是當地人自擬的街名,並非「正式」街名,因此今天只有百和路,現在和過去從來沒有百福村路,一貫港英政府風格~~

    有讀者看完《執到牛奶樽 — 源源牛奶公司今日變成點?》問,文中七十七約 A 段即是哪條街?我答,新界大部分鄉郊村路都沒有街名,大家不妨留意!

    百福村最後一批村民大約在一九八九年搬走,有幸逃過清拆命運的只有觀宗寺和旁邊的安老院、基新工業中學(後來改為文法中學 + 男女校)和幾幢村屋,連英軍和政府宿舍都難逃劫數。今天,百福村位置興建了嘉福邨及幾個私人屋苑;百福村的歷史在嘉邨、置圍、百福花園、廣苑、和路的名字裏繼續流傳下去。

    毗鄰百福村是雞嶺村田心村


    田心村

    葉問墓

    田心村比百福村距離火車站稍稍遠一點,遲幾年才被清拆,清拆範圍也小一點。

    葉問墓

    我有同學住田心村,去他家玩耍時,耐不耐會貪得意跑上山上的墓區,那裏有一個墳墓,當年不知道他是誰,長大後看了電影,原來是鼎鼎大名一代宗師葉問

    田心村未清拆前,葉問墓的山坡下有一間村屋,前庭廣闊,幽靜簡樸,門口白底紅字寫住葉園。究竟和葉問有沒有關係?小時候不會想,現在問不上,因為葉園十幾年前已經拆卸了。


    雞嶺村

    1972 年「百福雞嶺村居民福利會」成立。
    1972 年「百福雞嶺村居民福利會」成立。

    雞嶺村位處粉嶺和上水之間,稍為超出本文的範圍,但不得不提,因為雞嶺村和百福村同是當時的大村,而且十分友好。一九七二年,由於治安原因,兩村共同成立福利會及組織巡更隊,角色近似原居民村落的鄉公所,位置是百福村村口,粉嶺站平交道幾十米外。

    翻查舊紀錄,福利會的成立和歷年換屆都在聚英雅閣酒家舉行。

    適雅、聚英、雅閣、沙頭角支線

    粉嶺站站房外是一片石屎空地,有報攤和小販擺賣,十幾米外是路口,左轉往平交道,直去就是今天新運路和沙頭角公路迴旋處(曾有一段時間稱為體育路)。

    這片空地就是百多年前沙頭角支線的站頭,旁邊有一幢荒廢紅磚單層建築,很多村民說,它是沙頭角支線站房(所以我小時候早已知道有這支線),我翻查九鐵文件,沒有紀錄或照片,因此至今無法確認。

    車站空地原是沙頭角支線站頭(當時沒有月台),紅線是支線路軌。

    迴旋處與車站之間有一排小商鋪,小商鋪外的馬路原是沙頭角支線路軌,有雜貨店、士多、聚英酒家。雅閣酒家則在迴旋處對面,即是今天粉嶺舊裁判法院旁的爛地停車場。

    聚英酒家是粉綠色牆壁、冇裝修、點心大大件、頗污糟、人聲鼎沸,典形鄉村酒樓格局。雅閣如其名,比聚英「雅」一點,門口有假山水池、有電子遊戲機(”Rally X”— 我記得是五毫子一局),不過裏面同樣人聲鼎沸,同樣典形鄉村酒樓格局。

    車站空地還有適雅餐廳(Better ‘Ole) ,是老派英式西餐,在鄉下過鄉下的粉嶺有誰來幫趁?當然是附近軍營的英兵和百福村的西人。我只幫趁過幾次,有人說有 Live Band,我未見過,可能我從未在晚餐時段幫趁(這是昔日鄉郊生活嘛),只見過有台當年流行的巨形電子琴。餐廳黑漆漆,有情調,實際上乜都睇唔到。約一九八二、八三年間,適雅變得光猛,喁喁細語變吵吵鬧鬧,因為它從英式餐廳轉做中式酒家適雅大酒家,我和家人和鄉下人都經常幫趁。

    石屎斜台

    酒家出面是鐵路側線,經常停了貨卡,還有石屎斜台 — 這是第二個反映粉嶺站軍事色彩的「獨有設施」:七十年代耐不耐見英軍裝甲車經鐵路運到粉嶺站,從斜台駛下火車,前往軍營。至八十年代可能道路網較完善,鮮見軍車搭火車了。

    粉嶺站週邊變化。

    鳴謝

    故事到尾聲,我終於回家。今時今日,錯過一班列車,幾分鐘後就有下一班,不會行路軌返屋企。幾十年前的新界,雖是同為港英政府管治,制度、交通、生活、文化等等,與市區截然不同!我兒時記憶並非清晰無誤,幸獲幾位在粉嶺各村生活的朋友補充,令「行路軌返屋企」故事準確又有趣,無限感謝!



    未有留言

    新增留言

    留言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