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樹灘走線-cover

三十年後樟樹灘走線,仲有遺蹟搵得到?(更新:「三個山洞」官方紀錄)

  • 於 24-2-2024 更新

  • 樟樹灘走線

    睇完《一百年後沙頭角支線》和《四十年後和合石支線》,大家也許有感,沙頭角支線太久遠,假設有人幾歲搭過,今天已登期頤;搭過和合石支線的人多一些,但局限春秋二祭迫一迫,記憶猶新但感受不多。

    九廣鐵路還有一段消失了的路段,非常多人搭過,兼日日搭,大家一講就記得 — 樟樹灘走線

    「衛星城市」變「新市鎮」

    七十年代尾,港英政府高速發展「衛星城市」,把新界翻天覆地。幾十年過去,假如是港英殖民統治下長大的讀者們,必定知悉「衛星城市」的結果是把利益輸送到英國、把大量城市人輸送到新界,卻無法成為港英政府口中的自給自足「城市」,最後改口風,以「新市鎮」重新包裝。

    所以,八、九十年代起大量人口仍需要每天從「新市鎮」來回市區。早期移居至大埔和北區等「新市鎮」、又乘搭九廣鐵路的話,每天都會經過樟樹灘一段彎曲的路軌。

    一九九五年樟樹灘填海後,海岸線拉直,為了提高火車速度和縮短行程,九廣鐵路在新海濱鋪了直畢甩路軌,代替原本彎曲的走線。今天,雖然樟樹灘走線已拆卸,不過走線前前後後不單仲有遺蹟,還有鮮為人知的事物!

    1963 年(左)及 2018 年(右)。

    從大埔墟站出發!

    搭過沙頭角支線小火車和合石拜山火車的大家,今次回憶從大埔墟站登上有冷氣的黃頭電氣化火車,坐在橙色的「黃頭櫈」,車門關上……停一停!登上火車前,大家有沒有留意一個小山洞?

    退役柴油火車頭

    退役九廣鐵路柴油火車頭》一文提及絕大部分寫香港火車歷史軼事的人都是描述火車從九龍開往新界,但火車從新界南行往九龍才是土生土長新界人的視角。

    大埔墟站的山洞?

    大埔墟站山洞位置。
    大埔墟站山洞位置。

    今天大埔墟站南行月台對出的小山坡已被厚厚的石屎蓋住,原來石屎下有一個神秘小山洞

    小山洞離路軌約一米半高(重點,請記住),差不多與月台同一水平,洞裏黑漆漆,從月台上怎樣也看不通裏面。據我和當地人回憶,八十年代時山洞至少深兩至三米,裏面黑漆漆,看不到盡頭。九十年代,山洞被沙泥填封,只剩下一米多深,直至二千年發生山泥傾瀉,山泥未波及路軌,卻吞噬山洞。後來索性把山坡噴漿,一了百了,小山洞大概永遠沒法重見天日。

    小山洞的用途留待文末介紹,因為它只不過是大埔墟站至大學站三個神秘山洞之一!乘客請從速上車,往下一站 / 山洞。

    大埔滘站

    火車離開大埔墟站,加速到約六十公里時,經過消失了的大埔滘站

    柴油火車年代,大埔滘站是很少乘客上落的車站,小時候我曾抱疑,沒有人住的地方為甚麼會有車站?眾所周知,九廣鐵路電氣化後,取消了大埔滘站,但大家未必知道,其實大埔滘站曾經被計劃改建為電氣化車站?

    「新大埔滘站」

    根據九廣鐵路內部文件,「新大埔滘站」的用途是方便乘客轉搭渡輪,不過,最後認為把碼頭搬到大學站(今天的馬料水碼頭),縮減行車時間比重置「新大埔滘站」有更好成本效益。

    今天,大埔滘站剩下當年月台邊緣的一段幾十米長海堤、一截舊路軌、一棵老榕樹,和月台末端的第二個山洞 — 它有官方編號:N38

    N38

    港英政府習慣把軍用隧道以 N 編號,例如市區的防空洞及沙頭角支線途經的 N57

    關於 N38, 政府沒有資料,反而九鐵有內部文件,是一九九零年進行山坡鞏固工程時的紀錄。山坡鞏固工程包括把 N38 回填,工程前九鐵對 N38 內部進行了完整的記錄。

    N38 由一條筆直短坑道和另一條呈「T」形坑道組成,「T」形坑道裏面有四個尺寸是 76 x 76 x 84 (長闊深 / 厘米)的正方形地坑,工程界朋友指出,這是舊年代常見的去水坑,本港的防空洞也有應用。

    最終「T」形坑道被回填,旁邊的短坑道則改建成配線房,並使用至今。今天只能從外觀察封閉了的洞口和配線房,大部分圖則及照片不能公開,請大家見諒。

    至於 N38 的來歷,與上面大埔墟站山洞一樣,留待火車到達大學站才介紹,乘客請繼續旅程。

    五號隧道

    黃頭火車穿過五號隧道只不過花數十秒,乘客甚麼也看不見,不過,幾個遺蹟其實在頭上。

    沙頭角路軌

    九廣鐵路舊路軌的故事》和《香港舊路軌的故事》網羅散落全港的舊路軌,包括五號隧道頂的一截路軌。

    路軌的尺寸符合沙頭角線採用的其中一種規格:55lb,估計是沙頭角支線拆卸後變賣的舊路軌。


    KCR 界石

    舊路軌十幾米外豎立一塊石碑,刻上 KCR,是九廣鐵路的界石,用作劃定鐵路範圍。電氣化前,走線沒有被鐵欄包圍,是人和動物可隨意橫過路軌的有趣年代。

    神秘石圓環「香港巨石陣」

    舊路軌的百多米外,有一個比神秘山洞還要神秘的石圓環 — 早年我在香港大笪地網站介紹,很多年前從就讀的大學的圖書館偶然找到一份一九六六年的報告,記錄五十年代在香港大埔滘發現一個石圓環,並有簡單量度和推論。

    《香港奇情》

    順帶一提,大學圖書館有一整樓層「East Asia Collection」,收藏非常多關於東方的書籍。除了石圓環外,也有一本超過一世紀的線裝書《南洋風物志》,科學又生動地記錄了南洋製蠱的方法。我把這書內容改篇,成為《香港奇情》裏《蠱》故事。

    一九五三年,五號隧道上的山崗興建大宅,工地上發現一個類似英國巨石陣的迷你版。這個本土巨石陣稱「石圓環」,直徑約三米,中央有一支不足一米高的石柱,四周被多塊石頭包圍。六十年代中曾有考古隊發掘及研究,初部排除開井或墳墓之類用途,相信與神明膜拜有關。當日研究未能推斷建造年代,相信是頗遠古年代。

    半世紀後,登門造訪,屋主是當日建屋屋主的兒子。本來看石圓環,但原來區區石圓環只不過是大宅裏千奇百怪的收藏之一。雖然屋主至今仍未解開石圓環的來歷,卻雀躍地指向花園另一角,說不久前發現了一個回填了的溝渠和小洞,懷疑與建造五號隧道有關。

    這部分經歷豐富又有趣,稍後另文《石圓環(1)考察及跟進 1966 年報告》介紹,敬請留意!


    電氣化列車駛出五號隧道,迎來右彎,進入本文的主角「樟樹灘」。

    「樟樹灘」vs「白石角」

    我在香港大笪地網站寫過《舊香港系列》(連結在文末),以幾張不同年代珍貴地圖展現香港變遷。

    把一九二九《Hong Kong and New Territory》和一九九零年《香港街道地方指南》對照小組成員網站(Hong Kong Historic Maps)上的一九二八年地圖,三張地圖都標示樟樹灘和白石角,並有大小之分;低比例的一九六五年《香港九龍及新界全圖》、一九七五年《簡明香港新界全地圖》和沒有年份的《香港適用世界地圖》裏只標示樟樹灘,由此可見樟樹灘是地名,白石角是樟樹灘裏一處地方,因此我主觀地以「樟樹灘走線」為本文的主題。

    根據九廣鐵路文獻,九鐵視拉直軌道為列車自動保障系統一部分,整個系統能提升運載能力百分之二十五,當時稱為「Automatic Train Protection Project, Pak Shek Kok Track Realignment」。

    故此,客觀地理解,沿樟樹灘彎岸的舊走線是「樟樹灘」,拉直後的新走線是「白石角」。

    一九九四年九月,九鐵曾興建了一條臨時天橋橫跨火車走線,位置是環迴北路迴旋處(影片 05:47),連接環迴北路及工地。據九鐵紀錄,橫跨火車走線上的橋體在收車後至日出幾小時內安裝完成。天橋的主要作用是把新走線上的鐵路橋預製組件運到工地,可是,天橋完成後,路政署在吐露港公路另開闢地盤入口,因此天橋未有充分使用。

    停用後的樟樹灘走線並沒有立刻清拆。由於工程承包商的技術問題,北行列車要繼續使用樟樹灘軌道,南行則使用白石角軌道,兩星期後才真正南北通車。

    那些年未流行低頭玩手機,乘客們大多聽 Walkman,有餘閒欣賞平靜的吐露港和每天一點一滴進展的填海。填出來的土地官方稱為白石角,後來吐露港公路和科學園相繼落成,近期也建議增設白石角站,幾十年間,白石角從配角變成主角~~~



    未有留言

    新增留言

    留言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