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舊對照】1981 年羅湖禁區 + 羅湖站

【新舊對照】1981 年羅湖禁區 + 羅湖站

  • 於 24-3-2024 更新
  • 又嚟新舊對照,今次對照羅湖站一帶。從 TVB 新聞片段看到 1981 年羅湖站外一帶,40 年過去,看看景觀有甚麼轉變?

    本文引用無線電視《新聞檔案》片段作新界風物研究,特意鳴謝。片段及內容屬電視廣播有限公司所有。

    印度河

    片段裏的河稱鳳溪,後來被殖民地政府改稱印度河,由幾條鄉郊河小河匯聚而成,下游連接到深圳河。

    羅湖橋(左)和印度河。
    羅湖橋(左)和印度河。

    今天鳳溪 / 印度河到了哪裏?一九六三年,印度河改稱梧桐河;今天,不單止改名,河的位置也變了。查看舊地圖,一九八一年梧桐河是彎彎曲曲,直至二零零三年竣工的新界北區主要河道治理工程,把梧桐河中游擴闊和拉直,下游接近羅湖站一帶就在東岸開鑿新河道,填平原來河道,成為現時著名睇牛牛熱點。

    整條新聞片段在印度河旁兩座橋的橋頭拍攝:石屎橋鋪木板的鐵橋

    石屎橋對岸是羅湖火車站,箭咀是火車站站房。
    石屎橋對岸是羅湖火車站,箭咀是火車站站房。

    恆河

    港英年代除了印度河,新界有另一條河被改名為恆河River Ganges)。

    這條配得上印度聖河大名的河流究竟在哪裏?《充氣堤壩 + 八號風球單車遊(漁護 + 水務篇)》有答案!

    石屎橋

    石屎橋橋面只夠行人通過,幾件衣服攤在欄杆上。再看看下個鏡頭,隔着鐵絲網拍攝石屎橋(和衣服),一位農民站在鐵絲網外,入面是巡邏中的警員,對岸是羅湖站。

    【新舊對照】新界北區河道治理前後的印度河和梧桐河,橙箭咀是新橋和舊橋位置,西岸橋頭是得月樓,東岸橋頭位置變了。

    羅湖站外一帶於二零一三年前是禁區,以鐵絲網分隔禁區內外,隨二零一三年第二階段邊境禁區範圍縮減,羅湖及落馬洲一帶剔出禁區,數月後鐵絲網拆掉

    禁區鐵絲網。
    片段中的禁區鐵絲網。
    鐵絲網於禁區開放後陸續拆卸(攝於 2013 年)。

    得月樓警崗

    石屎橋對岸是羅湖火車站,因此能夠確認拍攝地點是今天的得月樓警崗。如上文所述,印度河下游以前彎彎曲曲,河道整理後,印度河東移變成梧桐河,闊了差不多三倍。石屎橋拆掉,在新河道上建了今天的橋,讓持禁區紙的當地人到羅湖站搭火車。

    鏡頭左端有兩幢建築(被樹稍為遮住)。
    鏡頭左端有兩幢建築(被樹稍為遮住)。
    40 年過去,兩幢建築依舊存在,沒有消失在深圳高速發展裏。
    40 年過去,兩幢建築依舊存在,沒有消失在深圳高速發展裏。
    片段在得月樓警崗前空地拍攝。
    得月樓警崗及新橋。
    原來的印度河河道變成今日著名睇牛牛草地。

    木板鐵橋「培力橋」

    這是英軍常搭建的培力橋(Bailey Bridge),以鐵梁組成三角結構,然後鋪上木板或瀝青,在當時交通流量不多的新界鄉郊頗常見。

    先對照鐵橋今天的位置,看看片段裏的鐵橋,背後是一幢白色建築物。這是九廣鐵路羅湖編組站,至今仍運作中。

    鐵橋和後面的羅湖編組站。
    鐵橋和後面的羅湖編組站。
    羅湖編組站。
    羅湖編組站。

    鏡頭稍稍一轉,騎單車男人背後有個銀色打橫放的金屬桶,閃閃生輝,後面有一幢藍白色建築物,這是水務署梧桐河原水抽水站和抽水站氣缸。今天抽水站和氣缸仍運作,除了把東江水分流到幾個水庫和濾水廠,還與旁邊的東江水管組成龍友、婚照、模特、單車至愛的景點「大水管」,繼睇牛牛後打卡熱點。

    銀色氣樽和白底藍窗的建築物。
    銀色氣缸和白底藍窗的梧桐河原水抽水站。
    40 年後。
    40 年後。
    運作之今的氣缸
。
    運作之今的氣缸。
    羅湖編組站。
    羅湖編組站。
    梧桐河原水抽水站,建於 1967 年,上面仍標着 River Indus(印度河)。
    梧桐河原水抽水站,建於一九六七年,上面仍標着 River Indus(印度河)。
    今天,鐵橋變了石屎橋。
    "Kowloon to Bridge 47"(九龍至四十七號橋)三等車票。

    Bridge 47 站?

    不得不提,培力橋不遠處有九廣鐵路的火車橋。

    曾幾何時,火車橋竟然是火車站?這張九廣鐵路「Kowloon to Bridge 47」車票背後有甚麼故事?另看《幾十年後大埔墟站至粉嶺站,仲有乜嘢搵得到?》。

    今天仲有英軍培力橋~~

    今天,鳳溪 / 印度河 / 梧桐河上下游的新圍軍營內仍保留培力橋;距離遠一點,大埔元洲仔、大帽山軍營、錦田公路和金錢圍也有這種鐵橋,不過在大埔鐵橋在八十年代初發展新市鎮時拆掉,而大帽山軍營、錦田公路和金錢圍的鐵橋至今保存良好。意想不到是,錦田水頭村的黃色培力橋蜆殼橋原來是從九龍搬到新界,當地鄉紳及企業有份出資,由英軍搬運及裝嵌。

    火車軌

    袁志偉站在鐵路平交道上報導新聞 — 柴油火車年代,粉嶺上水及羅湖有幾個平交道予汽車使用,有些有自動欄杆,有些沒有。行人呢?那時候沒有行人天橋,路軌旁也沒有鐵欄,加上火車慢、班次疏,人們都自由地橫過路軌,或者像袁志偉大模廝樣地站在路軌上,那時代,被火車撞死是奇聞。

    他身後是羅湖編組站,遠處是沙嶺公墓。
    他身後是羅湖編組站,遠處是沙嶺公墓。

    袁志偉說,從這裏步行到羅湖火車站要三十分鐘,我未行過(這段路從當年至今日都是禁區,只能搭火車,不能步行),看看地圖,這裏與羅湖站相距一公里,應該不需要三十分鐘。

    柴油火車年代,我試過從大埔墟站行火車軌到粉嶺站,大約一小時多一點(另看《幾十年後大埔墟站至粉嶺站,仲有乜嘢搵得到?》);假如像在內地踩單車上鐵路,應該快得多。今天大家可以沿對岸馬路(印度河的原來河道)走到羅湖站對面的得月樓,試試要不要半小時?

    又嚟新舊對照,下圖顯示過去培力橋和今天石屎橋位置,及河面變得寬闊和筆直的雙魚河和梧桐河。四十年過去,沒有變化的是銀色氣缸平交道、抽水站和大水管。

    【新舊對照】河道治理工程前後。(1993 及 2018 年航空照片)

    禁區牌

    禁區牌」是邊境禁區的代表物。過去新界北面邊界線一至兩公里範圍都是禁區,但禁區裏有不少人居住,所以除了幾條有警崗駐守的大馬路外,還有數之不盡的鄉郊小徑、村路、田基路進出禁區。

    絕大部分這些小路都沒有人駐守,只豎立 T 形禁區牌;禁區裏偶然有俗稱「穿山甲」的警員巡邏,但一般冇閃閃縮縮的話,不會理會你。禁區解禁後,很多禁區牌沒有被拆,只是塗白,有興趣不妨在舊禁區界線上找找。

    羅湖禁區牌。
    片段裏的禁區牌。
    抽水站氣缸旁邊有塗白了的禁區牌。
    大石磨英軍瞭望台
    片段裏另一塊禁區牌,背景是大石磨英軍瞭望台。
    禁區牌(2013 年攝)。
    禁區牌(2013 年攝)。
    禁區解禁多年,深郊裏仍能發現未塗白的禁區牌。(攝於 2016 年)
    禁區解禁多年,深郊裏仍能發現未塗白的禁區牌。(攝於 2016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