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洞 X」金竹排礦洞探索日記(完結篇)【礦場 X Y Z 系列】
「礦洞 X」就是金竹排礦洞 — 早前已有兩篇文章介紹過,今集以日誌形式,介紹尋找金竹排礦場的故事。
二零零 X 年「金竹排」與「黃毛應」
連我自己都記不起是哪一年 — 十幾年前,我在某電台節目任嘉賓,咪後與主持及另一嘉賓討論香港幾個土炮礦場,包括黃毛應及金竹排。
當時,自己對礦業缺乏認識,未有足夠知識及經驗去探索,只好把資料記錄在案。
二零一五年十月
香港大笪地網站有會員分享幾個土炮礦場的資料(《發現某失落礦場之離譜詳盡資料》),提及蓮麻坑、銀礦洞、金竹排、黃毛應等等,唯資料太零碎,不足夠展開調查,但勾起我的記憶。
二零一七年「金竹排礦洞不在金竹排」
朋友在香港大笪地分享船灣六鄉的遊記《長眠水底下的船灣六鄉(一)》及《長眠水底下的船灣六鄉(二)》。他在金竹排村後山尋找礦洞,苦無發現。我紙上談兵,從航空圖及村民出入路線推算,礦場可能位於海拔稍高位置。
隨銀礦洞開放計劃展開,讀者及街坊知道我及工作小組成員對本地礦業有皮毛認識,主動報料分享幾個本地土炮礦場故事。此外,藉參與某個政府資助的本地礦業研究項目,獲得一批未曾在各渠道公開的資料,包括金竹排。
金竹排的文件包括申請礦務牌照的來往信函、繪圖、統計等等,一如其他礦務牌照,牌照只劃出批准開採範圍,不會標示開採地點。不過,重要的線索是:(一)申請人居於金竹排;(二)開採範圍達兩平方公里,不限於金竹排村,遠至附近村落及山野。因此,推斷「金竹排礦洞不在金竹排」。
二零一九年【礦場 X Y Z 系列】
因疫情冇得外遊,我打開二零零 X 年塵封的檔案,以【礦場 X Y Z 系列】包裝,再加上三個新項目《礦場 U V W》,一時間忙 + 樂得不可開支。
- 「礦洞 W」位於私人地段、屋企入面有礦洞!?
- 「礦場 V」白田村鎢礦;
- 「礦洞 U」研究進行中,香港只有這裏出產這種礦物;
- 「礦洞 X」金竹排鐵礦;
- 「礦場 Y」黃毛應礦場,未確認是何種礦物?
- 「礦場 Z」水流槽鐵礦,很多人在礦場上露營。
二零二一年十二月「食白果」
於本地礦業研究項目認識的礦業業內人士指出,金竹排礦場的可能性位置包括金竹排村的西北,此外,五十年代航空照片可見北坡有開鑿痕跡,故北坡亦屬可能性範圍。(香港大笪地《金竹排礦洞》)
四十年代,金竹排村後有幾條山路,通往北坡幾個地點,卻沒有接上山頂的山徑,懷疑當中除了拜山路,部分是往礦場的路。
為了淡水資源作選礦及生產,本地小型礦場大多位於河邊。五十年代船灣淡水湖未興建,所以礦場可能位於溪水流經之處。
綜合上述幾個考慮,擬定三個可能性位置,組織探險隊前往搜索,可惜,找不到礦場或礦洞。
我把這次食白果之旅記述在《尋找不果「礦洞 X」》,當中在金竹排村北面河谷裏,發現幾個古墓及人工石牆。查看歷年地圖,這裏未見有人居住,未知與礦場有沒有關係?
二零二二年一月「老虎竇」
聖誕前後,與《長眠水底下的船灣六鄉》的朋友交換意見,他說,船灣淡水湖興建時遷走的居民被安置在大埔陸鄉里,提議我到那裏找老村民。
半世紀過去,陸鄉里裏已遷入很多非原村民,加上原村民大多已過世,又食白果。我轉向相熟的鄉公所,經協助後找到兩位「湖底的村民」。
兩人都不是居住金竹排,又不懂看地圖,但能夠清楚憶述從村子往礦場的路線,可是,他們對路線的形容流於主觀,例如,礦洞是在某片大石附近……從航空照片看,整個山頭都是大石,未計隱藏在密不見天的樹林內的大石,除非一把火燒光整座山,否則無可能從村民的形容就找到礦場位置。
老虎竇
不過,他們提及一個重要的地名「老虎竇」。「老虎竇」不存在任何地圖上,但只要代入港英官僚操作方式,很容易就找到了。
與村民的談話記述在《搵到 + 初探「礦洞 X」= 金竹排礦洞》。
二零二二年二月「奇遇洞口」
鎖定「老虎竇」一帶幾個可能性位置,又組隊探索。
我在《搵到 + 初探「礦洞 X」= 金竹排礦洞》輕輕帶過「……花了大半天,最終在某舊「大石」後幾十米找到洞穴……」,其實,當時是奇遇洞口。
奇遇
上面說過,礦務牌照批出的開採範圍是兩平方公里,我們鎖定的「老虎竇」範圍是零點零三平方公里。
2 與 0.03 平方公里有幾大?
兩平方公里大約是馬鞍山新市鎮的面積,零點零三平方公里是沙田馬場中央的彭福公園的大小。看似不大,但零點零三平方公里是總搜索面積,山野裏一舊舊「大石」分布在不同區域,不像彭福公園優美和開揚。
結果,從早上開始,花了一整天,舊舊大石都睇過,都找不到礦洞。大約下午三時,大家在大石集合,打算撤退之際,我不忿氣,向大家說:「給我三十秒,我向後面走三十秒,找不到就撤退。」
我轉身走進叢林,走了大約二十秒,一條深約一米的深溝出現在腳下,沿深溝走,找到礦洞。假如不是所有隊友親眼看到,連我自己都不相信。
我把這礦洞編為「洞口 A」,幾分鐘後,五十米外找到「洞口 B」。兩個洞似孖生兄弟,洞都非常淺,外面有十幾米長深溝,估計是礦工挖槽探礦脈,從地表挖進山體,所以深溝是露天礦坑。天黑將至,未有挖走半世紀的沙泥,不知道礦洞原本有幾深?
二零二二年四月「又食白果」
繼續在「洞口 A」和「洞口 B」附近搜索。這處是幽暗的山谷,有幾片十幾米高的岩壁,氣勢非凡,谷底灌木和喬木夾雜,大致上是平坦谷地,細心查看後沒有溪流痕跡,卻有石牆和平整了的土地,估計是處理礦物的工作平台,於是,期望在工作平台附近找到其餘的礦洞。
今天又凍又落毛毛雨,搜索了整個山谷,沒有發現。
二零二二年年中
把用於「礦場 Y」黃毛應的透地雷達技術應用在金竹排上,發現山中一處小平面上,有幾個與「洞口 A」和「洞口 B」外形相似的結構,彼此連成一線,恰似另一個工作平台及露天礦坑 — 不妨大膽假設,細心求證。
細心求證部分延後幾個月,因為下半年集中有幾個本地歷史項目,包括考察林村的地下建築及旁邊的彈藥庫、復原高街鬼屋油畫、寫鐵路文章等等。
二零二三年一月「洞口 C」
一個非常寒冷的早上,快走到達小平面附近,先到「疑似洞口 D」— 我懷疑另一個工作平台附近擬定七個待調查位置,編號 C 至 I。
結果,除了 C 外,全部都是幾米至十幾米的大石 — 上面影片提及,金竹排的山頭全是大石,透地雷達發揮不出效用,只能用傳統方法,考慮地形、礦脈、運輸等因素去尋找,換句簡單說法,就是代入礦工的想法:基於甚麼因素決定開採位置?
最後,找到「洞口 C」,它同樣由露天坑道和地底坑道組成。露天坑道闊半米,深一米,長度足足有二十幾米;黃毛應礦場也有相似的露天坑道,闊四米、深三米、長二十幾米,比金竹排雄偉得多。
地底坑道比村民形容的更深,足足約三十米,裏面有明顯開鑿痕跡,但歷年流入的水土覆蓋了地面,不知道洞穴原本的高度。
「洞口 C」附近有很多人工堆砌石牆,零聲分布在工作平台四周,找不到工具或採礦相關物件,也未發現第四個洞。
了解三個坑道和工作平台位置後,對比從海邊上山的山徑和拜山路,有一條小徑穿過兩個工作平台,最後止於懷疑生活區,故此相信這是礦場的主徑,把礦物運到海邊的村莊和碼頭。
經過幾次考察,掌握了「礦洞 X」金竹排礦場的布局。本文刊出之時,《礦場 X Y Z》系列已完成,三個土炮礦場主要開採鐵,產量不高,沒有大規模開採,甚至只屬勘探。回顧本港礦業發展,五十年代馬鞍山礦場高速發展,獨霸本港鐵礦市場,礦工被挖角、礦價被控制等等因素,扼殺了其他小型土炮礦場生存空間,因此五十年代中期之後,土炮鐵礦幾乎在本港絕跡。
睇多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