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後沙頭角支線,仲有遺蹟搵得到?

一百年後沙頭角支線,仲有遺蹟搵得到?

  • 於 19-2-2024 更新
  • 大朗、大朗火車橋、麻雀嶺前火車橋及麻雀嶺後火車橋。
    大朗、大朗火車橋、麻雀嶺前火車橋及麻雀嶺後火車橋。

    大朗

    大朗從一百年前至今天都只有數十幢客家屋。從航空照片組看到,火車入村前要過河;今天河已變成農地,橋躉已倒塌,從瓦礫裏找不到橋梁的凹槽。

    尋找沙頭角鐵路遺蹟時,經村民介紹,車站不遠處有一個軍用碉堡,政府地圖上標示「N57」。村民回憶,幾十年前碉堡有英兵出出入入,但這位置不似有防守價值。

    當時英兵響度做乜?村民們無從稽考。

    火車穿過村後的密林,本來開揚的走線現在已被參天巨樹遮蓋。值得一看是,靠向山邊還有一大片綠油油沒有發展的土地,一百年前乘客和今天的我也許看到相同景色。

    火車經過平坦的農田,進入麻雀嶺村前又有火車橋。這條橋已經完全埋藏在荒田裏,我嘗試翻田除草,河尚在,但找不到橋的遺蹟(請看影片)。

    麻雀嶺

    火車進入麻雀嶺村。從航空照片組可見,火車在麻雀嶺村一排村屋前經過。我找到其中一戶的後人,他的祖屋幾十年前重建,門外的路基鋪上水泥。他回憶先輩所講,火車在門前經過,家門就是「隨意站」。

    麻雀嶺及火車橋。
    麻雀嶺及火車橋。

    麻雀嶺村還有大華公校和另一個香港近代鐵路的亮點(請看影片尾段,及看另文介紹),大家不要錯過。

    麻雀嶺火車橋

    火車離開麻雀嶺村後又要過河。這裏有展線上第二座能確認的橋躉。約十年前河裏仍能看見有兩條凹槽的橋躉,今天橋躉已被埋到河床裏。為了量度凹槽,我和幾名發掘人員夾手夾腳把橋躉從河床裏挖出來,量度後兩條凹槽距離七十六厘米,與禾坑火車橋一樣,引證這是火車橋。

    約十年前照片,橋躉上可見凹槽(照片由野孩子提供)
    二零一零年照片,橋躉上可見凹槽(照片由野孩子提供)

    火車橋係點樣?

    至今未找到沙頭角支線火車橋的照片,但參考禾坑橋及麻雀嶺橋的凹槽及構造,從國內外低成本的窄軌鐵路找到頗多相似結構的火車橋。

    火車橋構造簡單:在橋躉上安裝鋼梁,鋼梁上鋪上枕木和路軌,可參考下圖:

    立和村

    火車過河後朝山腳走,抝一個大彎後進入今天的立和村,然後又過橋,全速向石涌凹站前進。

    一百年前的立和村是農田,風光應該不錯,現在蓋滿村屋、倉地和地盤,橋和路基已蕩然無存。

    石涌凹站

    小山坳分隔石涌凹和沙頭角,坳位就是沙頭角舊禁區檢查站(現已拆卸)。火車要經過山坳,就要走立和村至石涌凹的展線提升高度,所以到達石涌凹站前,乘客能夠從又高又開揚位置看到沙頭角海(請看影片)。

    航空照片組顯示,火車通過沙頭角警署後,路軌與沙頭角公路幾乎重疊。若大家站在禁區檢查站遺址前,就會察覺路軌其實建在更高位置,然後水平地駛入今天的沙頭角農莊。

    沙頭角農莊以沙頭角支線為賣點,保留了一小段路基和涵洞。我做這個調查時正值新冠疫情,農莊停業,不過莊主知道我來研究鐵路,特意開門招呼!(請看影片)

    火車隧道?

    網上不少文章指沙頭角支線有火車隧道,這又是網上你抄我、我抄你之誤。

    「1924 年航空照片組」從高空巨細無遺地記錄了從粉嶺站至沙頭角站的走線,全程沒有隧道。翻查資料,原來「隧道」之說來自 90 年代出版的《北區風物志》,作者把沙頭角農莊路基下的涵洞誤以為是火車隧道。

    石涌凹站在哪裏?

    九鐵文獻沒有記錄石涌凹站位置,不過,我經沙頭角曾村長介紹,知道石涌凹有一位老人,今年九十幾歲(可能是火車乘客),曾表示農莊後門的廢垣就是石涌凹站。不過,老乘客幾年前搬到市區,聯絡不上,未能親自向他確認。

    航空照片組顯示當時沙頭角農莊一帶只有一幢建築物,正是老人和莊主所指的車站。

    當年有報章報導石涌凹站啟用,描述車站位於沙頭角警署外。因此,在警署外擬出兩個可能位置,都是路軌旁有民居之處,因為假如要設站,理應設在接近民居之處。

    到底石涌凹站在哪裏?不如留待大家思考。

    火車從農莊的員工通道駛出農莊,與公路並行。這裏距離沙頭角站只有幾百米,火車在筆直的堤岸緩緩減速,乘客欣賞海景之餘,火車駛進車站。

    調查期間,認識了一位「架勢」村民,他在自己屋企鋪了一段「私人路軌」,用作運輸農產飼料!(YouTube / b 站

    沙頭角站

    《The Shataukok Branch-A Study 1911-1928》記錄了沙頭角站的規模,除了月台外,還有側線和車庫。月台、側線和車庫都能夠在「1924 年航空照片組」裏辨認,故此能夠準確確認車站位置。

    車站位於現時沙頭角邨、順興街和中英街檢查站,滄海桑田,現時找不到任何車站痕跡。

    更新:一位老居民說,在中英街檢查站附近有兩口水井,是供應水給蒸汽火車頭用,現在當然隨車站消失了。

    停運與展望

    《九廣鐵路舊路軌的故事》

    縱使沙頭角支線乘客人數及貨運量逐年上升,一九二三年港英政府計劃興建沙頭角公路,並於公路竣工時停運鐵路。最終支線於一九二八年四月停運,據文獻記錄,兩個月後整條支線已拆卸,火車頭、路軌及大部分物資被變賣,因此,能夠聯繫沙頭角支線的,除了今天仍保留的路基、橋躉、涵洞外,是散落香港各區、變成建築材料的路軌,而《九廣鐵路舊路軌的故事》延續了沙頭角支線的故事。

    車票

    車票收藏家 Edward Chow 向我提供一張珍貴罕有的九鐵車票,是沙頭角鐵路停運後的「火車—巴士聯票」,記錄了乘客從沙頭角搭巴士往粉嶺車站,轉乘火車出九龍的故事。

    沙頭角鐵路停運後的「火車—巴士聯票」。
    沙頭角鐵路停運後的「火車—巴士聯票」。(Edward Chow 提供)
    沙頭角鐵路停運後的「火車—巴士聯票」。(Edward Chow 提供)

    電線桿

    九廣鐵路舊路軌的故事》介紹其中一條路軌,位於沙頭角中英街禁區裏五金鋪的「路軌電線桿」。幾年前店主幫我量度路軌 / 電線桿尺寸,以便對照從馬鞍山深山裏掘出的路軌

    除五金鋪外,隔一條街外還有另一支。不要忘記,上水圍都有一支路軌電線桿

    電線桿外,還有電報桿!十九世紀末電報網鋪至沙頭角墟,比鐵路早十幾年。除了「禾坑—石涌凹展線」外,電報網大致架在火車線旁,從粉嶺直至沙頭角墟。

    電報桿

    沙頭角在百多年前已是新界一個繁榮市鎮,在尋找鐵路遺蹟時,偶然發現了幾支電報桿,原來是比鐵路早十幾年鋪設到沙頭角的電報網。(另看《沙頭角電報桿》)

    後來,經村民介紹,認識到保存了幾支電報桿的當地人,他憶述了一條跨山而去的電報桿,桿上刻有「Siemens London」,於是繼沙頭角支線後,展開更大規模調查,並得到德國西門子公司協助,尋找百年歷史的西門子電報走線,請另看《西門子電報桿》系列。

    沙頭角站及電報桿。
    沙頭角站及電報桿。

    一百年過去,除了為人熟悉的鐵路博物館裏的火車頭及孔嶺站外,原來沙頭角支線比預料還有更多遺蹟,一段又一段路基和橋躉散落鄉村田野之間、鄉民對上一代搭火車的記憶娓娓道來、散落各區的舊路軌……縱使它們都沒有當成文物看待,反而幸運地被好好保存下來,見證了香港窄軌鐵路的故事。

    本文刊出後約一年,政府部門與我接觸,了解及探討沙頭角支線的保育議題,寄望繼孔嶺站被評為歷史建築後,再有沙頭角支線的遺蹟會被重視。

    無論結果如何,我希望藉此引起大眾對支線的興趣,讓大家了解新界生活與香港鐵路的發展。

    有興趣睇埋大笪地圖多字少版,我將沙頭角支線遺蹟濃縮成「20 個旅遊點」,方便淺遊及打卡 –> 《100 年後沙頭角支線(報告)+ 20 個旅遊點



    這篇文章有1則留言

    新增留言
      • Kay Wong

        鬧鬼之說就好難證實,但部分路軌(今天的路基)被留下,原因是走線是官地,特別是禾坑至石涌凹一段,因為遠離了沙頭角公路,因此避過發展,結果被保留了。

        此外,今天的歷史建築孔嶺站,其實跟據文獻,冇確實證明就是今天的建築物。(當然也沒法否認)


    留言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