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樹灘走線-cover

三十年後樟樹灘走線,仲有遺蹟搵得到?(更新:「三個山洞」官方紀錄)

  • 於 24-2-2024 更新
  • 1963 年(左)及 2018 年(右)。

    對比過去和今天的走線,當蒸汽及柴油火車駛出五號隧道後,貼近海濱行駛;雙軌化後,走線向內陸移約十米,換言之,黃頭火車除了速度更高,還要面對更大的彎度,表現出更優秀的性能。

    今天,樟樹灘路基前段變成馬路優景里。大家在優景里駕車,直路段是當年火車和今天汽車的平行時空,直至馬路微微轉左,就是汽車和火車分道揚鑣的位置。

    樟樹灘填海前,鐵路沿住海岸線鋪設 — 小時候的我對這段記憶猶新,火車優雅地沿海灣向左拐,左邊窗外盡是無敵海景,火車非常靠近淺淺泥石灘,然後眼前閃過龍霞靜院四個大字。

    今天,龍霞靜院仍存在,而院外保留了九廣鐵路「原裝」鐵絲網,與旁邊圍起路基的「官網」款式不同。

    街道圖(左)及 2018 年航空圖(右)。

    19 號橋(UB19)

    列車匆匆經過龍霞靜院後,走上 19 號橋。今天,19 號橋上的路軌已拆走,旁邊是填海得來的馬路和迴旋處。


    仲有其他九鐵石拱橋?

    樟樹灘的 19 號橋是「典型」九鐵石拱橋。眾所周知,火車離開大學站後,橫過另一條石拱橋 — 17 號橋,它同樣有百年歷史。

    「典型」者,當然不只兩條 — 除了十七號和十九號,九鐵走線上還有幾條建於不同年代的石拱橋,不過它們位於本文介紹的大埔墟站 — 大學站範圍以外,不屬本文範圍 — 我在《五十年後旺角東站至九龍車站,仲有乜嘢搵得到? 》將介紹二戰前後九鐵火車橋的小故事。

    此外,還有一條有趣的石拱橋,它不是築給火車用,但的確是與九廣鐵路百分百有關!究竟它有甚麼的故事?記得睇埋《幾十年後大埔墟站至粉嶺站,仲有乜嘢搵得到?》。


    火車通過 19 號橋,走四百米直路,穿過中文大學研究生宿舍和網球場,微微右轉,拉直前和後的走線匯合,迎來另一段四百米的直路。

    從 19 號橋至新舊走線匯合位置,除了中大研究生宿舍和網球場外,這一段路基至今大部分仍未發展,野草叢生。

    四百米的直路走完,火車駛到中大敬文書院外,蒸汽 / 柴油火車又與電氣化火車走上不同的軌跡。

    蒸汽 / 柴油火車走線貼近山邊。八十年代隨着衛星城市發展,吐露港填海及興建吐露港公路(新界環迴公路一段),同時九廣鐵路進行雙軌化。當時,絕大部分雙軌化工程是在原來路軌旁鋪新軌,但大學站前的一段是把雙軌搬到填海區,「廢線」變成馬路,即是今天的中大環迴北路

    各位乘客請向右望,懷緬舊火車走線之餘,也許能夠看到幾個舊火車年代遺蹟。

    1963 年(左)及 2018 年(右)。

    坡度牌

    環迴北路路旁保留了一塊坡度牌,彷彿提醒乘客:「瀝青馬路是舊火車走線!」

    坡度牌指向南北,南面刻上「LEVEL」,與路面水平;北面刻上「1IN500」,與路面呈 45 度。坡度牌是給予火車司機和路軌維修人員看,提醒南行是平坦,北行是 1:500 下坡。根據九鐵內部文件,從 19 號橋至這裏,火車爬升約一英呎半。

    石屎路枕

    坡度牌不遠處,路邊隨意堆了幾片石屎,原來是九廣鐵路百多年前開始採用的石屎路枕,同款的石屎路枕也發現於猛鬼橋(松仔園)的行山徑,那裏的石屎路枕被改裝成行人橋,陪伴着附近同樣有幾十年歷史的舊路軌,不要錯過《九廣鐵路舊路軌的故事》!

    「地獄之門」

    柴油及電氣化的乘客可有留意窗外,山坡邊有一個石拱嗎?曾幾何時,這石拱被人誤以為是四號隧道被回填,當然不乏乜乜地獄之門、陰間隧道之說。

    石拱當然不是火車隧道,更不會通往地獄,而是鞏固山坡之用。

    小時候的我除了留意「地獄之門」外,每當經過這路段,必定聚精會神,觀察第三個山洞!

    第三山洞

    經過「地獄之門」,心裏數十下,就會看見一個山洞。雖然柴油火車速度慢,但由於路軌非常貼近山坡,車窗和山洞的距離很小,因此每次觀察山洞的時間不多過一秒。童年累積下來,大約能說出山洞約一米半闊,高一米多一點,看不到有多深,重點是,與大埔墟站的一樣,洞口離地約一米半

    上面說過,雙軌化大致上是在原本路軌旁鋪新路軌,唯環迴北路一段是新鋪在填海得來土地上,距離山坡較遠,加上山坡在二千年前後被噴漿,所以電氣化火車的乘客未必有機會看過這山洞。

    文章刊出後,有樟樹灘村民回覆,當地人叫「第三山洞」為「了哥籠」,日本侵華時有人會躲進「籠」裏避難!

    列車進入大學站前,乘客不妨遠眺彼岸,對面的馬鞍山在八十年代尾大興土木,建設沒有工商業,以住宅為主的真正「新市鎮」。

    最後,黃頭火車安全抵達大學站,大家的懷舊之旅到此為止。


    「三個山洞」

    關於「三個山洞」,只有 N38 有文獻紀錄,但也不過是山坡整治的附帶資料,未有確切第一手資料。綜合幾位見過以上山洞的朋友、九鐵工程師及工程界朋友的意見,我趨向認為是一百年前九廣鐵路興建時勘探用的「地質勘探洞」。

    三個山洞的洞口都位於山體切割面上,看看十九世紀末地圖,九廣鐵路興建前,洞口們都是位於山體內,直至九鐵工程把山體削走,其中三條坑道有幸幸存,坑道變洞口。因此,不排除當時有更多較短的勘探洞,例如 N38 旁邊的短小山洞,其坑道與山體一起被移走,只剩下一米深。

    興建九廣鐵路前,開鑿了勘探洞。開山劈石後,勘探洞剩下丁點,成為「三個山洞」。

    工程界朋友特別指出,過去的移山工程需要開鑿地質勘探洞,但今天已被其他技術代替了。地質勘探洞原本的洞口位於走線幾米至十幾米外的山坡,進入坑道後,微微上斜,這一說也解釋了大埔墟站和大學站的洞口洞口離地約一米半的情況。

    三個山洞,N38 照片不能公開,另外兩個沒有照片,只存在九鐵乘客回憶裏。對於 N38 的研究和上面的推論,我幾年前已在香港大笪地網站《N38》發表,大家有興趣可詳閱。


    「三個山洞」官方紀錄

    本文刊出後,下一集《幾十年後大埔墟站至粉嶺站,仲有乜嘢搵得到?》介紹從大埔墟站行路軌返屋企的經歷,當中以「Kowloon – Bridge 47」車票介紹二戰前九鐵的「隨意站」Bridge 47。文章刊出後,英國某相關機構提供了一批九廣鐵路施工時的文件,記錄了火車橋的位置和構造等等,其中一份文件竟然有「三個山洞」的紀錄!

    《Kowloon-Canton Railway Progress Plans & Sections》是一九零七年九廣鐵路的施工圖則(即通車前三年),當時工程師把整條走線分為若干 “Sections”,以便同時進行工程。大埔墟站山洞、N38 及「了哥籠」分別屬於 Section No. 42、Section No. 38 及 Section No. 29。

    每個 Section 細分為 B(Barrel / Bridge) 及 C(Cut),即是需興建火車橋及移走山體。「三個山洞」原本位置都是興建九鐵時被移除的山體,故此,山洞們都是九鐵施工或勘探時的「遺骸」。

    至於 N38 與政府擬定的防空洞的編號一致實屬巧合嗎?個人認為,巧合機率太低,估計是政府參考九鐵的官方編號,於是把大埔滘站的山洞編為 38。


    神秘石屎板??

    本文刊出後,收到很多回響,包括讀者憶述了「了哥籠」,亦有不少人搭火車 / 港鐵時特別留意樟樹灘一段路線,勾起不少回憶 — 不要錯過頁頭影片的留言!

    早前有朋友問,當火車駛出五號隧道後,她留意到山坡上一片灰白色石屎,問我是不是封了的山洞?

    究竟這是甚麼?答案在下頁。


    五號隧道外、面向吐露港的石屎塊。
    五號隧道外、面向吐露港的石屎塊。


    未有留言

    新增留言

    留言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