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探……被水浸沒的仙人洞
連江沿岸國道旁有一所小屋,被塗成仙人洞的彩繪招牌,十分有特色!不過,仙人洞最終沒有被開發。
兩個月前曾經到仙人洞探險,皆因下降乳源通天籮天坑計劃因天氣惡劣而取消,改往附近既溫暖可以避雨的仙人洞遊覽。當日遊走上洞及下洞,因時間關係,下洞探險止於一個充滿白色薄薄礦物片的小洞室。
白色洞室後還有去路 — 村民所述,仙人洞通往山另一邊的村,能夠聽到村裏賣豬的聲音。此外,洞室的白色薄片究竟是甚麼?為了解開兩個謎團,下降通天籮天坑後,專程再到仙人洞,繼續深入。
之前在仙人洞文章曾經這樣寫:
……到達一個有小水潭的洞室(小水潭真的很小,不知是地殼變動抑或其他原因,只有約 20 至 30 厘米深,並非網上「大約深 2 米」),出現截然不同景色……
另見《仙人洞 — 路邊的巨大溶洞》
上文的「洞室」是白色洞室前的大洞室 — 假如不是網上訛傳,這洞室曾經經歷 2 米水深,兩個月前退至 2-3 厘米深。不過,今天重遊仙人洞,發現水位已超過 2 米!而白色洞室淹沒在幾米深水底下,水位高至大洞室之上的另一個洞室,形成十幾平方米的小湖泊!(對於「網上訛傳」,那一篇遊記記述的「40 米高懸崖」,實際只有 4 米(可看看下面的影片),因此,那篇文章水份極重,頂多信一半~)
因前路被水淹,我們逗留在小湖畔,觀察到白色薄片積聚至洞室的岩壁,形成清晰的水位線,記錄了最高水位大約在洞室之三至四米高處。白色薄片不單積聚在岩壁,還漂浮在平靜的水面上。
起初對白色薄片的假設,是碳酸鈣(CaCO3)溶於水中,緩慢在岩壁流動,重新沉澱形成一層薄薄的碳酸鈣。可是,當時洞外已連續下雨約一星期,洞內岩壁沒有濕潤,反而十分乾爽。

通往白色洞室的路已沉沒水底。 檢測後估計是碳酸鈣。 碳酸鈣漂浮在靜止的水面。
這次重遊,隊友帶備試劑,檢定白色薄片是碳酸鈣,估計是當洞內水位以極緩慢速率下降時沉澱在岩壁上。至於水從何來?由於目視下水位與洞外天氣(下雨)似乎沒有直接關係,是否有其他因素影響水位?而穿過白色洞室後會不會到村民所指「洞穿到山的另一邊」?只好留待水位退卻再作探險。
睇多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