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五零大菴燒窰圖》 + 大菴燒窰後人訪問記

b 站同步播放!
踩單車從牛牯嶺下降林村,過馬路繼續入村路,抵達大菴村,看燒窰。
燒窰位於山邊,野草蔓藤掩蓋不到窰口,窰頂塌下幾十塊磚。張村民提醒,頂部不穩陣,不要爬上去。
其實全條村都姓張,這位張村民以前住在燒窰十幾米外的客家村屋,70 年代他搬到村口的簇新村屋,祖屋自此荒廢,只塌剩幾片牆壁。祖屋是客家六間屋,裝飾或壁畫欠奉,旁邊有小寮,一排七房,背靠山,面向廣闊農田,一派典形新界鄉郊風情。悠然之餘,小寮幾十米外就是燒窰。
談起燒窰,張村民回憶,「阿爺年代」已停產。我問,「阿爺年代」即是幾時?他說不準,然後我問阿爺及他幾多歲,計一計,大約是 1900 年。
50 年代,燒窰停產了半個世紀,仍然完好,窰頂長小草,是一片彎彎的翠綠草坪,煙囪可見,窰前堆着半個世紀前的瓦片……正想以紙筆記錄窰和廢屋,忽發奇想,不如把大家的記憶畫出來。先做草圖,讓村民們看過及修改後,繪畫成《一九五零大菴燒窰圖》。
《一九五零大菴燒窰圖》

窰
草圖上窰口畫錯,當時是工整的半圓,塌了才變成現在模樣。窰沒有門;沒有門怎燒?原來今日所見的燒窰只是外殼,以前裏面分幾個間隔,即是幾個小燒窰,分別燒不同東西。
碗公
網上有幾篇文章及報導以「瓦窰」稱之,不盡不實,又是「你抄我、我抄你」之誤。張村民一邊回憶,一邊指指祖屋的青磚外牆,說除了瓦,還燒青磚、碗和碗公。碗公是甚麼?他特別展示小時候的收藏品,是一隻八寸直徑巨形雞公碗(我們常見的是六寸),客家話叫「碗公」,是燒窰的明星出品。
我又問,有煲和碟嗎?他說煲和碟工藝不同,這個窰做不到。

祖屋
祖屋只剩前門及外牆,瓦頂和間隔都塌了,不過,村民們記憶極佳,六間屋一律是客家屋常見的凹斗式大門配麻石門框,一入屋是約兩米乘兩米天井,以瓦片四邊圍鋪,剩下一個約一米乘半米的「小天窗」,瓦片下是沖涼房和灶頭,令人幻想在星夜下沖涼,旁邊煮飯炊煙裊裊。「小天窗」保留少少斜度用作去水之餘,也提高採光量 — 由於只有靠山一面有窗(第一和第六間的側面也有窗),當時未有電燈,所以採光變得非常重要。

其旋元吉
第六間屋是張村民的叔伯,大門沒有麻石門框,卻有牌匾「其旋元吉」,一派氣勢又語重深長。不過,張村民說他們都不算不富大貴人家。他補充,他們的屋頂鋪「13 行瓦」,是一般百姓「規格」,有錢一點,鋪「15 行瓦」,鋪多兩行,屋大了又架勢。
《一九五零大菴燒窰圖》描繪的景象不及照片來得清晰,不過從草圖至完成品的過程裏,不單繪老一輩的經歷,也畫他們小時候的記憶,縱使記憶既模糊又偏差,就像繪畫和照片的分別,但當時人的生活、磚瓦的味道、燒窰的熱力,也許能夠從偏差裏承傳下來。
睇多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