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礦灣選礦廠煙囪 + 伍仙橋 + 梅窩 CHILL 想像歷史導賞團延伸資料
二零二三年九月中舉辦了四場導賞團,主題為「梅窩 CHILL 想像」, 藉着遊覽梅窩幾處歷史景點,介紹梅窩歷史及發展。各景點之中,最吸引人莫過於銀礦洞,除此之外,位於銀礦灣海灘旁的銀礦灣選礦廠煙囪遺址竟然引起不少人的興趣和提問,於是,我把煙囪的研究藉這次活動向大家介紹一下。
導賞行程還包括伍仙橋。活動期間向市民展示不同年代的航空照片,除了追溯伍仙橋的建造年份外,航空照片亦記錄了梅窩涌口的海堤移動及填海,涌口如何從廣闊海灣變成今天的河道。
伍仙橋
以前,過橋要收伍仙,所以稱為伍仙橋。據悉伍仙橋最初是一條簡陋木板橋,類似的木板橋今天在大澳及新界仍然可見。翻查歷年航空照片,一九四九年照片裏未見橋蹤,至一九五四年見到伍仙橋,因此,推斷伍仙橋於一九五零年至五四年之間搭建,後來經過拆卸及重建,從木板橋變成能開合的木橋(讓船隻通過),最後成為今天的石屎橋。
自上世紀五十年代,梅窩人口增加,從航空照片可見,涌口一帶蓋了不少房屋。我們過伍仙橋來到涌口,找到地標榕樹頭。從六十年代航空照片可見,當時只是「小榕樹」,我向團友笑說,很多人以為大樹 = 百年,原來事實并非如此。
六十年代,「小榕樹」在海邊努力生長,但「小榕樹」某天發現,縱使自己長得越來越大,但樹根總抓不住海岸線!?經過八十年代大規模填海後,涌口的海灣從二百多米闊變成區區二十幾米闊的「銀河」。
銀礦灣選礦廠煙囪
沿「銀河」 逆流而上,經過寧靜的鄉村,看到水牛在泥濘裏打滾,然後聽到隆隆水聲,到達美麗的銀礦瀑布。導賞團舉行前本港經歷十號風球蘇拉和世紀大黑雨,令銀礦瀑布尤為壯觀!
為推動開放礦洞,《大嶼山銀礦洞報告》集中描述銀礦洞情況,但對於周邊設施,包括蓄水池(推動礦坑內抽水機及鑽挖機)、選礦廠、碼頭等等着墨不多(可參考小組成員 Tymon Mellor 的文章)。隨大眾對銀礦洞認識提高,當導賞團遊覽銀礦灣沙灘時,團友對選礦廠、索道及煙囪等顯得興致勃勃,故特別介紹一百年前屹立於銀礦灣沙灘上、曾經是梅窩地標的選礦廠煙囪。
選礦廠位於今天銀礦灣沙灘一帶,然而,關於銀礦場整體(礦洞、選礦廠、索道等等)只有文字紀錄流傳,卻鮮有照片 — 我們工作小組搜尋多年,都未尋得選礦廠照片,不過,縱使缺乏照片,仍無礙對銀礦場的研究。
選礦廠長約七十公呎,是一幢以鋅鐵搭建的簡單建築。礦物運進選礦廠後,被數台碾碎機碾為細小顆塊,篩選後送入熔爐,被加熱至攝氏 1450 至 2000 度提取礦物。不過,提煉出來的礦物仍然夾雜其他雜質,礦物會從碼頭(已拆卸)經水路運到天華公司於中山、規模更大的選礦廠作最後提煉(中山的銀礦場將稍後另文介紹)。
礦場於一八八六年至一八九六年間開採,停產後選礦廠的機器被運走,廠房拆卸,偏偏剩下一支煙囪屹立在山頭上。二十世紀初報章曾報導,煙囪高六十呎(約十八米),當時梅窩未有多層建築,山頭上的煙囪格外注目,因此被航海員和遊人視為梅窩的地標。
高溫熔爐提煉過程中會釋出有毒的硫化物及氣態鉛,百多年前未有除掉毒氣的過濾技術,只能把毒氣排到大氣裏。當時煙囪位於山坡三十米高,加上本身高十八米,即毒氣於選礦廠上空四十八米處排放。
早年到舊地圖所標示位置發掘,掘出煙囪遺蹟。現址保存正方形、平坦底座,邊長三點五米,高二十四厘米。底座之上是煙囪底部,經歷百年風吹雨打及山泥覆蓋,圓形底座剩下一半,但仍然清楚展現圓形邊緣。若以圓形弧度計算,煙囪直徑應約一百四十厘米。
煙囪被拆卸的年份不詳,據村民憶述,上一代人把煙囪的磚塊用來建屋,唯年代久遠,口耳相傳並不可靠。
圓形的煙囪底部有約五十四厘米闊空隙,參考英國同時代、同類的煙囪(銀礦洞是由英國公司提供設備及技術),這空隙是把煙引入煙囪的通道,稱煙道。
煙道連接到選礦廠,目的是把毒氣引到煙囪。煙道有兩種建造法:
- 地底煙道:在地表挖出坑道,坑道三面封磚,頂部蓋上石板;
- 地面煙道:在地表上以磚築建,頂部同樣蓋上石板;
由於現場未發現地面煙道遺蹟,考慮了經過百多年,極有可能已被山泥沖毀或覆蓋,於是嘗試向煙囪底部的煙道的方向發掘,地表數厘米下已挖出大量磚頭,排列雖凌亂,但整體是呈直線往山下,故推斷為當時是以地底煙道建造。繼續往山下,會遇到落石防護網,故發掘到此為止。
梅窩 CHILL 想像「社區實驗」
不得不提今次導賞團的主題「梅窩 CHILL 想像」,除了介紹梅窩的歷史和生態外,還有市集和講座,最特別是,幾個社區實驗設施「隱藏」在梅窩裏。
事前沒有公布,保密功夫做到足,目的是為了觀察和記錄市民如何使用這些設施。
睇多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