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後旺角東站至九龍車站,仲有乜嘢淨番低?

五十年後旺角東站至九龍車站,仲有乜嘢剩番低?

  • 於 19-2-2024 更新

  • 舊走線真的無跡可尋?

    今集大家終於出到九龍!自九廣鐵路通車至今超過一百年,畢架山隧道至旺角站一段走線都沒有大變化,直至一九七五年終點站從尖沙咀搬到紅磡,火車行走新走線,舊走線變成今天的尖東商業區,翻天覆地的發展,當然不可能有舊路軌,甚至舊路基也無跡可尋。

    那麼,仲有乜嘢剩番低?的確,路基及走線已消失,但街頭巷尾、高樓大廈之間隱約保留了得意又懷舊的記憶。

    今集,繼續從新界搭火車出九龍!

    火車「真正」出九龍

    火車駛出畢架山隧道後,九龍塘站未興建,左邊有九龍塘別墅式房屋、右邊是又一村,自六十年代起,這些景觀沒有太大變化,但有一件很多人知卻很少人留意的事。

    今天很多人認為畢架山隧道後就是九龍,其實,火車仍在新界行駛。一八九八年之前,九龍北面仍屬大清帝國,以界限街為界。一八九八年英國強行租借新界,界限街以北為新界,至約三十年代才把界限街以北的新界「拼入」九龍,稱新九龍,所以九龍塘一帶,仍是新界。火車經過 7 號橋 8 號橋(Bridge No.7 & No.8),駛入油蔴地車站

    當時,8 號橋位處九龍邊緣,即是界限街。九廣鐵路通車時,界限街未有「街」;它是一條河。

    油蔴地車站的火車橋及隧道,右面黑色間線是九龍與新界的界限。
    油蔴地車站的火車橋及隧道,右面黑色間線是九龍與新界的界限。
    Kowloon-Canton Railway Progress Plans & Sections

    1907《Kowloon-Canton Railway (British Section) Progress Plans & Sections》

    幾十年後大埔墟站至粉嶺站》一文裏,藉「Kowloon to Bridge 47」車票,介紹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隨意站」和火車橋的編號,及二戰後九廣鐵路重新編排火車橋編號。

    文章刊出後,我獲得英國相關當局提供的一九零七年九廣鐵路興建時《Kowloon-Canton Railway (British Section) Progress Plans & Sections》(下簡稱《Progress Section》),詳盡記錄了走線規劃及工地作業等資料,包括二戰前的火車橋編號及位置。此外,資料亦包括樟樹灘一帶的施工紀錄,解釋了《三十年後樟樹灘走線》裏「三個山洞」的來龍去脈!另看更新後的《三十年後樟樹灘走線》。

    旺角車站

    旺角車站在九廣鐵路通車時,稱油蔴地車站。九廣鐵路建造時期,旺角稱芒角,只有一條細小村莊,相反,油蔴地工商業相對發達,故此,估計基於地區的重要性,九廣鐵路通車時以油蔴地命名,可謂「誰大誰惡誰正確」!另一例子,《幾十年後大埔墟站至粉嶺站》介紹大埔墟站命名的故事,同樣反映車站名稱與地方發展程度的關係。

    一九六九年,油蔴地車站改稱旺角車站,反映了旺角從小村發展至能夠與油蔴地相提並論的水平。四十幾年後,兩鐵合拼,當時九鐵處於下風,故此又是「誰大誰惡誰正確」,地鐵旺角站不改旺角西站,而是旺角車站改名旺角東站

    火車駛出油蔴地 / 旺角車站,立刻橫過亞皆老街鐵路橋。我就讀染布房街和黑布街的某小學,十幾年前停辦,今天校舍仍在。校舍旁邊大部分樓宇 — 包括火車軌兩旁的建築 — 約建於五、六十年代,今天仍未重建 / 被強拍,因此,幾十年來搭火車的景觀整體變化不大,依舊舊樓林立,只不過多了重建的麥花臣體育館和幾幢新穎大廈。

    旺角臨時車站

    八十年代,我放學搭火車的車站曾經是旺角臨時車站,位置是亞皆老街火車橋南端。一九八零年旺角車站因電氣化拆卸及重建,工程期間,火車站從火車橋北端搬到南端,距離一百米不夠,直至一九八二年新旺角車站竣工,車站遷回原址。

    旺角臨時車站(木頭站)
    旺角臨時車站(木頭站)。

    愛民邨山坡下,不同年代的火車駛進不同的走線:六十年代公主道擴建,興建了 1A 隧道;今天,沙中線通車,列車駛入擴建的紅磡站地底月台。臨進入地底前,大家有幾秒空隙能夠看見以前通往紅磡站地面月台的路軌(影片 00:23),看遠一點,還有一條側線,緊貼理工大學外的公主道。

    側線長約三百五十米,止於理工大學校園。這條毫不起眼的側線,正正是以前火車駛進九龍車站的主線!一九一六年,即是九廣鐵路通車後第六年,九龍車站才落成啟用 — 看看一九零七年《Progress Section》,發現路軌的盡頭是今天梳士巴利道和中間道交界。

    1907 年《Progress Section》與 2022 年地圖,留意 1 號橋和 2 號橋位置。

    細心看看,漆咸道稱為 Des Voeux Road(德輔道),難道又是英國地圖的錯嗎?原來,一九零九年「德輔道」才改名漆咸道,當時是爛地一片,火車駛到這裏,就當到了總站。

    一九一六年九龍車站啟用後,原本的「爛地總站」發展成車庫、貨場和漆咸道軍營,有數之不盡的側線,包括一條相對上較少人知的支線。

    黃埔船塢支線

    「黃埔船塢支線」是我自擬的名稱,官方沒有正式名稱。這是貨運支線,始於愛民邨山坡下,通過漆咸道北的平交道,沿着必嘉街駛入黃埔船塢。船塢裏有錯綜複雜的走線,貫穿碼頭及倉庫。

    據一位居於紅磡的讀者回憶,六十年代必嘉街仍有路軌在馬路中央,至六十年代末,必嘉街「鋪馬路」(估計是重鋪路面),當時工人直接把瀝青倒在火車軌上,省卻拆路軌的工序,換言之,今天若把路面挖開,也許能找到當年的路軌。

    1958 年與 2022 年地圖,顯示黃埔船塢的鐵路走線和今天的黃埔花園。


    尖東舊走線,今日變成點?

    火車穿過理工大學,橫過暢運道,在漆咸道軍營旁邊駛過。一九七五年,火車總站搬到紅磡,軍營用地交回政府,成為香港科學館的公園。

    科學館

    313 車卡

    今天擠迫在大埔香港鐵路博物館的 313 號客卡,最初是安置在科學館外面,是科學館的露天展品之一(館內還有一輛電車)。313 客卡本來舒舒服服在寬敞的公園裏安享晚年,好景不常,三年後公園改建成香港歷史博物館,313 客卡被當成垃圾掉到茶果嶺,直至二十年後被復修及遷往香港鐵路博物館,雖然迫夾,但總好過在垃圾堆裏。

    恐龍在鐵路

    寫文章時,香港科學館正舉行《八大.尋龍記》專題展覽。火車剛好經過展廳,穿梭幾條恐龍之間。大家可能問,我把走線模擬到高層的展廳不合邏輯?我想表達是,舊走線經過城市發展,路基被厚厚的水泥地面覆蓋,好像和合石站的路基,已經在今天馬路下約半米至一米深了。


    自理工大學起,火車一直在筆直軌道上行駛,左邊窗外是貨場,當時大部分糧食、牲畜和日常用品都是以鐵路從內地運來,所以這貨場算得上香港市民的命脈。

    今天,這些市民命脈已經搬到新填海土地,即紅磡站一帶。除了歷史博物館和科學館,筆直路軌上蓋了明輝中心、安達中心、冠華中心和尖東海濱平台花園。

    八十年代初尖東商業區建成,商場、食肆、娛樂、酒店林立,是一家大細和遊客行街食飯的熱門地點,每逢聖誕,更加是睇燈飾的「指定地點」,好景不常,近十幾年尖東的地位漸漸被附近更新穎的商場取代。

    《義犬神童》

    文章刊出後,有讀者指粵語長片《義犬神童》曾於九龍坑平交道(即一九五五年「火車撞坦克」意外現場)及漆咸道軍營取景。劇中馮寶寶和小狗在軍營外一間白色小屋旁拍攝,旁邊有路軌,但野草叢生,不像主線。

    對照白色小屋、軍營、路軌走線、火車頭與貨卡的角度,找到拍攝位置,原來是安達中心外的麼地廣場。估計為了拍攝,54 號火車頭被安排在側線上慢轆,扮在主線上行駛,以粵語長片的規模,可算大陣象!

    馮寶寶拍戲 + 義犬神童馮寶寶拍戲 + 義犬神童
    《義犬神童》拍攝位,紫線為側線(1963 年航空圖及今天地圖)。

    東方快車

    學生以東方快車為主題獲獎。
    學生以東方快車為主題獲獎。

    一九八八年,東方快車來到香港,停泊在紅磡站。當時,中學生的我從新聞得知東方快車停在紅磡站(當時稱九龍車站),自知搭唔起,但非常想看看實物,於是放學後搭對頭車,從旺角搭去紅磡,在直通車對面的月台「朝聖」。

    如《鐵路之聲》所述,東方快車停在直通車專用的六號月台,幾十年前,電氣化火車和直通車月台之間未有鐵網,我清楚看到東方快車。當時,月台和車上沒有人,大概是準備上船往日本去。

    三十幾年後的聖誕,香港某商場以「東方快車」作為聖誕主題布置,於是我把幾十年前東方快車到香港的故事分享給學生,他們行完商場,參加填色比賽,創作了自己的故事,最後,其中一位學生奪得獎項。

    「東方快車光臨九廣鐵路」。(《鐵路之聲》1988 年 10 月號)
    「東方快車光臨九廣鐵路」。(《鐵路之聲》1988 年 10 月號)

    九龍車站

    火車緩緩減速,在尖東海濱平台花園右轉,在美輪美奐的 K11 MUSEA 外轉入梳士巴利道,原本被訊號山阻擋的九龍車站出現在右邊車窗外。

    藍煙囪、新世界中心、K11 MUSEA

    一百年間,乘客看到不同景觀:一百年前,九廣鐵路通車頭幾年,乘客隱約看到對岸的維多利亞城;幾年後,海旁建了太古倉碼頭,維多利亞城被極具標誌性的藍煙囪遮擋了;到了我搭火車的年代,藍煙囪已經變成非常新穎的新世界中心、日本百貨公司東急,還有許冠傑的《日本娃娃》和《浪子心聲》,一直流行到九十年代末,與尖東一眾商場一同沒落。今時今日,舊走線地底是尖東站,大家搭車時除了車站四幅牆和廣告外,乜都睇唔到了。

    一個世紀前的乘客也許想像不到,火車站竟然搬到地底,另一邊廂,火車竟然橫過維多利亞港,駛進維多利亞城。

    火車安全抵達九龍車站。乘客可在車站外轉乘巴士或天星小輪,以現代概念,這裏是個交通樞紐。

    交通樞紐當然不能只顧人流,貨流也很重要 — 除了藍煙囪,九龍車站有一條比「黃埔船塢支線」更鮮為人知的貨運支線。

    九龍倉碼頭支線

    每逢聖誕,海運大廈近天星碼頭都布置聖誕裝飾。六十年代前,九龍車站北端有貨運支線通往海運大廈前身九龍倉碼頭。一八八六年啟用的九龍倉碼頭,碼頭有鐵路系統,接駁九廣鐵路。

    英國 Imperial War Museums 提供一段珍貴片段,記錄香港重光後,日軍被集中在九龍倉碼頭內,並在英軍監督下搬運木箱,經過碼頭大閘向着天星碼頭或九龍車站方向步行。(片段節錄在上面影片裏。)

    1920 – 30 年間九龍倉碼頭圖則與 2022 年地圖。

    從旺角車站至九龍車站短短十分鐘車程裏,一百年間經歷了整條九廣鐵路英段最翻天覆地的變化,車站從無到有、從尖沙咀搬到紅磡、又興建新尖東站。今天,除了公主道側的幾百米走線和市政局百周年公園裏的石柱外,只剩下鐘樓䇄立車站原址旁邊。

    九龍車站搬到紅磡前,附近的貨場、九龍倉、藍煙囪等等早已遷到紅磡填海區及葵涌貨櫃碼頭等等,讓路予尖沙咀一帶發展為文娛商業區。至近年,鐵路貨運也被效率更高、受惠於關口越來越多的陸路貨運取代了。故此,火車走線的變化其實是城市規劃的縮影。

    本文及《沙頭角支線》、《和合石支線》、《樟樹灘走線》和《大埔墟站至粉嶺站》系列文章都藉火車走線變化記述一百年來新界和九龍的發展。很多人覺得今天鐵路遺蹟乜都冇得剩,其實,我已在文章裏說明,舊走線 / 支線並非完全無跡可尋,很多遺蹟和故事都沒有被埋藏。大家出行之時,除了感嘆或懷念消失的走線、享受鐵路交通越趨完善之餘,不妨尋找鐵路的痕跡,細味交通與都市發展的小故事。

    1973 年與 2018 年航空圖。


    這篇文章有1則留言

    新增留言
      • Kay Wong

        係,好多上一輩搭過呢條線,但講唔出點行,因為尖東變得太大,完全睇唔出走線(例如內地的舊火車線,廢線會變成馬路,點都會睇得出,但尖東完全冇跡可尋)


    留言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