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icon egg studio

南美三國豪華遊(三):庫斯科

旅店和廣場之間,是著名的 Hatunrumiyoc。穩固的地基是印加人用石塊堆砌,石塊形狀不同,但完美拼合。

午夜抵達 Lima(利馬)後,於機場等候內陸機前往 Cuzco(庫斯科)。

利馬機場整潔、先進,不過,食肆竟然是美國的連鎖店!縱使凌晨時分,機場人頭湧湧,熱鬧非常,大家都不禁對秘魯改觀,認為無論機場的整潔程度、秘魯人的秩序(想起羅湖口岸情景……)、機場裝修,都值得北美大國的一線機場學習學習。

庫斯科

雖然現在是南半球的夏季,但由於海拔高,利馬至庫斯科一帶的山峰不少都積了雪。飛機不斷飛越雪嶺,一小時半後,降落在海拔 3400 米的庫斯科。

庫斯科是印加帝國的首都,當西班牙人入侵後,差不多把所有的印加寺廟和皇宮拆掉,取而代之就是天主教堂。不過,庫斯科後來經歷了幾次地震,最後一次是 1950 年,所以市內真正反映印加及殖民時期的完整建築所剩無幾。

也因為這緣故,我們在庫斯科參加了 local tour,很快很方便就遊覽了市內殘留的名勝。

庫斯科是一個 90% 遊客城市(稍後會介紹 100% 遊客城市 Aguas Calientes),大街小巷遍布高中低價旅店及食肆,選擇實在多得很!如果是有兩、三個人的背包流浪團,大可到達時才慢慢找旅店也不遲。真的,選擇實在多得很!絕大部分遊客到庫斯科的目的,就是到「天空之城」Machu Picchu(馬丘比丘)。

到「天空之城」的方法,是從庫斯科乘鐵路 PeruRailInca Rail 往 Aguas Calientes(熱水鎮),然後乘 15 分鐘巴士抵達馬丘比丘。另一個方法,就是今次豪華遊採取的,從往熱水鎮的火車中途下車,然後沿古代 Inca Trail(印加古道)步行前往馬丘比丘。無論哪個方法,都必須由庫斯科出發,因此,若馬丘比丘吸引了一百萬名遊客的話,庫斯科同樣會有一百萬名遊客。

Plaza de Armas 夜景,左邊是 La Catedral。

Plaza de Armas 是庫斯科的中心,是一個面積約一個七人足球場大小的廣場,中央有一個水池。從明天將參觀的 La Catedral 教堂的油畫裏看到,自印加時代起,這裏已經是一個廣場,本來旁邊還有兩個廣場,不過後來建了屋。不要小看這個細小廣場,旅遊界都評之為南美最美麗的廣場。有否言之過實?我認為沒有誇大;到埗當日下雨,濕瀝的廣場在黃昏時分,柔和燈光和旁邊的天主教堂都襯托出這廣場的美。

Plaza de Armas

廣場的另一邊布滿食肆、旅行社和遊客店鋪,包括安排我們印加古道之旅和 local tour 的 Llama Path、還有幫趁了兩次、擠滿本地人的餐廳(原來大家都沒有抄下名字!見稍後有關「食」的章節)、買了很多手信的商店等等。基本上,遊庫斯科所需的東西,都可以在廣場找到。

Hostal Marani

今次因為團友眾多,出發前於網上預定了旅店,事實上,入住的 Hostal Marani 不算出色,也偏貴 — 雖然庫斯科每條街都有幾間旅店,不過到埗後也懶得改了。

Hostal Marani 位於距離廣場約三百米,不過中間隔着不少羊腸小徑,而庫斯科大部分街道只容納一架車通過,所以往返廣場時,都出現人車動物(羊駝、羊、狗等等)爭路情景。 旅店看上去不錯,中央是個小庭園,有一般旅店或酒店應有的 free breakfast。不過,熱水爐每一分鐘自動熄滅一次,然後要扭上水龍頭,再扭開熱水,才可持續下一分鐘。WiFi 奇差,我坐在路由器旁邊仍是 weak signal / poor connection,有幸連線了,速度也是令人懷念的 19.2k modem。飲用水方面,第一、二天免費,第三天突然要收錢!房價不算平;同樣房價,庫斯科有差不多一百個選擇,所以沒有理由要選 Hostal Marani。

在秘魯,很多地點都有幾個名稱,包括西班牙名稱、印加名稱、英文譯名(會有幾個以上)。之前提過,西班牙人喜歡推倒印加的建築,然後蓋上天主教堂,所以教堂有時又會用原本印加建築物的名稱。另一個例子,就是一個包括幾幢教堂的建築群,每幢教堂各有名稱,然後再加上地基原來的印加建築,結果就是大混亂!

San Cristobal

早上,從旅店步行至不遠的 San Cristobal 教堂。由於不知道稍後的 local tour 會不會入內參觀(因為上述的名稱問題),所以我們只是在外面看看。不過,San Cristobal 值得一遊不是教堂本身;由於教堂座立於山崗上,站在教堂外,可以看見庫斯科全城。

庫斯科沒有高樓大廈,全部房子都是兩、三層高的棕色建築,看上去十分樸實和諧。教堂外有兩檔售賣遊客紀念品的「個體戶」,價錢比庫斯科市內平很多。

慢慢走下山,經過旅店附近的 Plaza San Blas。這裏的小教堂也是沒有甚麼特色,吸引的反而是攤擋和小店。

繼續向 Plaza de Armas 廣場去,因為參加了 Llama Path 旅行社的 local tour,集合地點正是廣場上的 La Catedral。

La Catedral  又稱 Cathedral of Santo Domingo,又叫 Cusco Cathedral 或 Catedral Basílica de la Virgen de la Asunción。它位於 Plaza de Armas 廣場前,於 1983 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這是一幢典型羅馬天主教教堂,原本是印加的皇宮,又是被西班牙人推倒。遺蹟已經看不到,因為西班牙人用印加皇宮的石塊建築了這教堂。

La Catedral

教堂內金碧輝煌,「含金量」特別高,因為,過去印加帝國最多的是黃金。西班牙人把金溶掉後,運回歐洲,僅用剩餘的花在教堂裝飾上,但都金光閃閃,可見當時歐洲輸入了多少黃金!

教堂中,有一張特別的油畫《最後晚餐》,不過中央的食物竟是秘魯人日常食的天竺鼠,也是旺角花園街賣的寵物。曾讀過藝術史的都大概知道,當天主教於歐洲傳播時,把原來是猶太人的耶穌變成了白人;傳到非洲時,出現了黑人耶穌;到了南美,又變成了紅種人。在秘魯還走前一步,就是《最後晚餐》裏大家圍着吃天竺鼠!(「黃金」教堂內不准攝影,所以沒有拍攝下這幅油畫,但依靠 Sony a99 的半透明反光鏡及 silent button 進行無聲攝錄……留意第一頁的 video。)

Convento de Santo Domingo

然後往 Convento de Santo Domingo(或稱 Qorikanchamore,即太陽神殿)。這裏亦是蓋上了天主教堂的印加神殿。不過,這裏要看的,不是西班牙的天主教堂,而是原本擺放了大量黃金神像和金塊的太陽神殿遺蹟。經歷了多次地震及西班牙人的破壞,這裏的石牆仍然屹立不倒,原因是印加人在石塊上造了樁位,然後精細打磨,石塊之間緊密相接,看不出間隙,連喜歡拆樓的西班牙人也拆不到。

Sacsayhuaman 位於早上到過的 San Cristobal 更高的山上,是用巨大石塊建造的印加堡壘。每片石塊比成年人高大,形狀不規則,但互相可以完美地拼合,可謂花盡人力物力,巧奪天工。

Tambomachay

繼續上山,到達海拔 3800 米的 Tambomachay 或稱 El Baño del Inca,是一個供奉水源的地方。水從泉眼流出,然後經過水池和水道引導至山下。而泉眼附近的水池大概是供皇族或重要人物享用。

Quenqo 是個不清楚真正用途的建築,學者認為和祭祀有關。這裏保留了一塊據說是建造 Sacsayhuaman 但未被打磨的巨石。

看過幾處庫斯科的名勝後,明早 4am 出發,徒步沿印加古道往「天空之城」馬丘比丘

Exit mobile version